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所宝塔

(2014-09-01 20:18:07)
标签:

始兴县

沈所镇

沈所宝塔

象山文塔

旅游

分类: 文物古迹

沈所宝塔

肖松华

 

       在墨江河、横水河、城南河、石下河交汇处旁边,有一座高约百米的山岗,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时人在此修建了一座平面为六角形的九层叠檐式砖塔。该塔座西向东,高约30米。

       这座塔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它位于始兴县的沈所镇,而且该塔造型奇美,塔顶端镶有金、银、玛瑙、琉璃等七种宝物装饰,故美其名曰:沈所宝塔。二是此山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像一只憨态可掬的大象,所以又有人称它为象山。当宝塔修好之后人们又在第三层的门楣上刻写了“回文澜”三个字,故又名曰:象山文塔。

        象山海拔163米,其东、南、北三面山势陡峭,很难攀登。西面是缓坡,于是人们就在这缓坡上筑有一条宽约80厘米的砖石相衔的石阶小道通往宝塔。顺着这条小道,拾级而上,穿过一片茂密的、笔挺的、高大的松树林,听着那欢快的鸟语声和浑厚的松涛声,便在不知不觉中登上了顶峰,一座雄伟的宝塔突兀矗立在你的跟前。

        宝塔的塔身底层内径3米,塔壁厚2.45米,外墙用水磨青砖平铺错缝叠砌,塔身保存着“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重修”字样铭文砖。每层之间,用青砖砌外檐形状,层数都为九层,使宝塔既呈显庄重肃穆之神,又不缺秀美典雅之气。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缩,各层塔门均为拱门,可向外眺望。底层仅有东面开一门,第二、三、四、六、七、八层,每层开三门,而且每层的门错开,可确保塔身受力均匀,以求牢固。

        宝塔共有九层,第五层位于塔的正中间。如果把此塔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第五层正如人的丹田所在。第五层六面开门,即是接纳六方灵气,气沉丹田,养精蓄锐。第九层无门,用意是确保灵气永远聚集在此塔之中,达到镇妖避邪永保太平的目的。

        宝塔底层的门框用青砖砌成,下面为长方形,上面为半圆形,寓含天圆地方之意。门楣之上,青砖墙里镶嵌着一块长方形褐色麻石石匾,匾上阳刻着“启旦”两个字。启旦出自《抱朴子·喻蔽卷》:“羲和升光以启旦,望舒曜景以灼夜。”意为宝塔座西向东,它每天迎着太阳欢快地跃出地平线,又目送着太阳进入甜甜的梦乡,其意境之美尽显其中。

        第三层书:回文澜。明代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书中所说:“但见回澜素波,触石奋出。”可见作者描绘的“回澜”蕴含“回旋的波涛”之意。穿城而过的墨江之水逶迤而来,在象山脚下接纳了横水河、城南河、石下河之后,在龙船塘处汇聚成“墨水回澜”之胜景。据明、清《始兴县志》记载“墨水回澜”是始兴古十二景之一,因它的美丽至今都还让世人津津乐道,畅文传扬。

        第五层书:五星奎。据《五星聚奎》记载:宋太祖干德五年,五星聚于奎。初,窦俨与卢多逊、杨徽之,周显德中同为谏官。俨善推步星历,尝曰:“丁卯岁五星聚奎,自此天下始太平。二拾遗见之,俨不与也。”此塔为风水塔,古人建此塔便寄希望始兴从此太平。

        跨过塔门,进入塔内。塔内每层都有木质楼面,楼面与楼面之间有木梯连接。越往上升,楼面越小,木梯也越窄。到了每层楼面,都可以透过拱门往外观看风景。只可惜,塔顶瓦面已空,塔内木质历经长时间的风吹雨打暴晒,全部木质构件已毁,古时人们站在楼上尽赏美景的初衷已成为遥远的过去时。

        此塔为当地风水塔,是始兴县为数不多的明代古塔。过去建塔一般是在城市或寺庙附近。可是这座塔,既不近城市,也不靠村庄,更不挨寺庙,这又为何?据说这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宫中有一匹天马觉得在天上不自由也不自在,便趁齐天大圣孙悟空任“弼马温”看管不严时偷偷逃离天宫,来到凡间。由于无人管束,天马独来独往,每到晚上就出来偷吃农民种的庄稼,而且还把剩下的庄稼随意狂蹄践踏,致使颗粒无收,闹得老百姓们怨气冲天。但无论人们如何祷告天地,祈神拜佛,天下的神佛都无法制止它,最后当地土地老人告发到玉皇大帝那里。玉皇大帝获悉后,立刻命令天神到凡间查办此事。

       有一天,天马又偷偷溜出来吃老百姓的庄稼,正巧被前来查办此事的天神逮个正着。过去耳听是虚,现在眼见为实,他想:照天马这样吃下去,人间老百姓种的庄稼没几天功夫就会被它糟蹋完。于是天神授天意给人间,叫鲁班的徒子徒孙在象山上建一座宝塔,再从塔下开始用鹅卵石铺砌一条通到马头岭的小道,人称“铁索”。宝塔像一根“柱子”,“铁索”就是绳子,把天马锁住。后来,天马因为没吃没喝,被锁死了,化成了今天的“天马山”。始兴小平原从此祸害绝迹,五谷丰登。因天马被天神锁死了,“神锁”与“沈所”谐音,所以沈所宝塔就这样叫开了。

        过去,社会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老百姓对各种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只能把安居乐业的愿望寄托于神灵。如今人们相信科学,人定胜天,已不再建塔,塔已成为了历史。故事是传说,无史料记载。但历尽沧桑、充分反映始兴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建筑艺术成就、仍然巍然屹立在象山上的宝塔,不管怎么说,均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历史价值。1990年,始兴县人民政府将宝塔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走廊上凭栏远眺,一幅幅美景尽收眼底。

        东面,恬静的小县城高楼林立,布局合理,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墨江河上,天元大桥、简易水管桥、墨江大桥、墨江平湖桥、兴隆大桥,五桥飞架,尤如五道彩虹。墨江河水静悄悄地穿城而过,然后从容地从五桥底下缓缓流淌,欢快在奔向远方。夕阳西下,河面上的渔民划起灰黑的渔船,或撒网,或拉网,网中的大鱼、小鱼,活蹦乱跳,好一派渔舟唱晚的景象。

        南面是一马平川的肥沃田野,远远近近,大大小小,方方圆圆,阡陌纵横。弯曲的、笔直的、大小的、长短的河道、灌渠,像针线,在编织着一幅五颜六色的地毯。那独具始兴特色的明、清建筑物“古围楼”,犹如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多彩地毯上的自然村落。

        往西看,有一座山的山体形如一匹伏着的“野马”,所以叫天马山。山上山花烂漫,树木葱郁;山下邓氏祠堂,规模宏大,装饰精美,享誉“石下的屋场,沈北的祠堂”之佳话。

        北面开阔的平地上耸立着一座石山,其形状酷似一只蹲着的雄狮子,俗称狮山。因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一次雷击,把狮石山的一角崩裂,所以狮山失去了狮子的雄威。在狮山前面有一座石山,因山形像狮子玩耍时滚动的球,故名球山。历史记载,同在万历年间,此山上也建有一座七层宝塔:“万历壬辰知县蒋希禹、教论何献抖、训导黄文相共建塔七层”。

        偌大的始兴小平原一马平川,丰盈肥沃,始兴人的母亲河墨江纵贯穿行,滋润着勤劳的始兴人民。狮山位于平原之北,象山位于平原之南,墨江水翻腾着从两山之间流过,而狮山与象山隔河相望,均屹立于墨江边上,日夜守护着始兴的母亲河——墨江河,堪称“狮象把水”。这样壮观美丽的景象我们今天只能想像,就像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某些倩影,渐行渐远却让人魂牵梦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沈所古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