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不仅需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更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工作方法。可以说语言表达是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技巧,还是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都离不开语言。然而在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有一些现象让我们做老师的感到困惑:我们在向学生热情的传递知识、价值观和各种行为要求,而学生却毫无兴趣,甚至很抵触。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师生双方沟通的不畅,教师的教育教学语言缺乏艺术性。因此教师说话水平的高低、口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劣,也会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培养语言的艺术性,以增加教育的实效,增强教学的魅力,强化教学的效果呢?
一、教师的语言应具有丰富的情感性。
教师语言艺术的根就是情。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用动情的语言打开学生稚嫩的心扉,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从而唤起学生的信任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性的话语比单纯的理论性话语,更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感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在情感共鸣的语境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教师在话语中注入丰富的感情,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深情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做到情到深处自然流露,才能产生像磁石一样的吸引力,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师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兴致盎然的学习,必然也会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二、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热情的激励性: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激励。因为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以感性为主,又由于年龄小,喜怒哀乐的情感很丰富,情绪也易于波动,所以教师要处处表现出对学生的宽容和厚爱,教学中要多用褒扬性、肯定性的语句,“你做得真棒!”“你进步真快!”;少用贬义性、命令性尤其是斥责性、讽刺性语句。当学生失意时,“我想你一定尽力了,只差一点点,重新再来一定能成功!”“我想你一定不会服输,你会暗暗努力,老师会为你加油!”这样的话一定能如同一轮暖日,促使学生学习起来兴味盎然,精神专注,情绪饱满,
“陶陶然乐在其中”。课堂中我们常常发现:当学生尤其是一些学困生答对问题受到表扬时,他们会激动不已,整堂课都会昂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对待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教师要耐心地铺路搭桥,尽可能引导学生找出答案,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学生答对时,教师要多用激励语适时表扬。相信老师热情的激励,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的语言要具有鲜明的准确性。
教师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语言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使用的一切语言都必须准确,尤其是教学语言。我认为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试想,如果一个语文老师望文生义地说,“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则”、“法人就是负有法律责任的人”等,都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解释。如果把这样的知识教给学生将会贻害无穷。
四、教学的语言应具有生动性、形象性。
教师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是教师语言修养的更高要求,是当好一名出色教师的重要条件。如果把讲台比喻成教师的舞台,那么每一堂精彩的课就是教师自编自导的艺术珍品,而在这艺术珍品中,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而富有特色则是奠定这一堂课能够成为艺术珍品的先决条件。一位教师不论上哪一门课,如果他的语言不但能做到准确、鲜明,而且能做到生动、形象,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那一定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含蓄的启发性。
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语言应具有启发性。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启发性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语言得以充分实现。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巧于引导、注重启发、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下思维想象的空间。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学效果的实现进而对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 ,都具有切实的作用。
六、教师的语言艺术还包括亲切、优雅的态势语。
教师的语言艺术中不可缺少的还有态势语言。态势语言,是一种非口头语言,是通过人的身体形态、手势动作、眼神表情等来表达的。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在教学中能辅助有声语言更准确、更形象、更直观地表达教师的意图和情感,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亲密的、和谐的。教师亲切、优美的姿态动作,与学生拉近距离的各种体态暗示,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个微笑的表情或是一个恰当的手势等都能使学生体验到自然、和谐、亲切的气氛,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支持和信任,感受到努力进取的精神力量,使学生乐于接近教师,亲近教师,听取教师的教诲。所以我们应利用一切机会,有效运用体态语言,增强活动的效果,千万不要吝啬运用微笑和肢体语言向学生发出积极的信息,因为教师的态势语有时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语言是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使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教师就必须以渊博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以饱满的热情去飞扬自己的语言。借此来“粘”住学生,让他们随着我们的教学语言展开激情的双翼,在知识的碧海蓝天中自由地翱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