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表现手段
这种手法所起的强化作用指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之强调与突出作用,它不仅能强化读者对小说的印象,而且能突出表现内容的内涵。
1、对比表现手法
这是一种最能起到强化作用的手法,通过双方的对比既能突出各自的特征,又能强化表现的主体及内涵。如《边城》这部小说中的一处对比:
“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
“他还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翠翠误会了邀她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来骂人,这时正因为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
“你这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
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老兄,你要怎么!”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好要狗莫
向好人乱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此处的对比,表现于翠翠与傩送这两个人物的处事及性格的对比。天色已晚,傩送好心地邀请翠翠到他家,翠翠却出言不逊地拒绝。通过对比,突出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此处对比的最终目的是强化傩送的优秀品格。
2、重复表现手法
重复是指细节的重复、相同的一句话的重复,以及同一个景物的重复、同一个物景的重复。重复能强化读者的印象,并能深化重复物的内涵。《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中,别里科夫有一句习惯用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同一句话及与此类似的话在小说中多次重复出现。人物这种语言的重复,其浅层意义是揭示他的谨小慎微,胆小怕事;深层意义是揭露沙皇政府的残酷专治。令人深思的
是,别里科夫心里咕念着这句话之后,他竟然为此忧郁而死。《边城》这篇课文中多处运用重复手法,如傩送手下的那个伙计先后拿着火把出现于读者面前。这两次都是翠翠在回忆中出现的,这可谓见物如见人,由这个火把使翠翠联想到傩送这个人。作者用两次出现的火把,表达翠翠对傩送感情
的发展,这个相似的火把的重复出现寄托着翠翠的情思。
3、夸张表现手法
夸张手法,就是对描述的对象予以超乎寻常的夸大,使其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是喜剧中常用的手段,通过夸张能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中通篇运用夸张手法实现主人公的形象,以此嘲讽沙皇政府的专
治。如开头一段中夸张手法的妙用: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市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已的胆怯、自己寻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
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这段描述中,作者用细节描写勾画出别里科夫的外在形象,用富有比喻意味的一系列“套子”表现他古怪的生活习惯,这些描述体现出夸张手法的特点。其中最具有夸张力的是,即使在最晴朗、风和日丽的天气里,他依然一身下雨天的打扮,而且穿着厚厚的棉大衣。作者以这种与天气极不相称的穿戴,使之形成强烈的反差,由此产生由夸张手法所带来的喜剧效果。
二、含蓄表现手段
这是与强化表现手段相对的一类艺术手法,如比喻、衬托、拟人等手法,它们比强化表现手段显得含蓄,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1、比喻表现手法
比喻表现手法是一种相似性的联想,它可以用于作品的总体构思,也可以用于局部构思。《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题目就是比喻,作者将这个喻体几乎用于全文。如开头段中,除了用夸张手法还运用比喻手法,其中“套子”是喻体,本体是别里科夫。这个喻体在下文中又出现过,如“这个装在套子的人差点结了婚”。这个喻体在文中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小说的结尾。结尾句这样写到:“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是用比喻点题,其喻意顿时扩大,其喻体由别里科夫扩大到无数个别里科夫样的人。这篇小说中,
作者还将比喻手法用于局部构思,如开头段中的后半段: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已的胆怯、自己寻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
躲避现实生活。这部分内容,是前半段对别里科夫描述内容的延续,自此开始设喻,由前半部分的本体引出喻体。其中“套子”是明喻,这段的结束句则是隐喻。“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这个喻体隐喻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是老一套,陈
旧而无新意。
2、衬托表现手法
衬托手法或是用于烘托人物的性格,或是映衬人物的内心世界。衬托手法与隐喻都比较含蓄,只有用心品味,才能体现出它所暗示的意思。《边城》这篇课
文中多次运用衬托手法,其中有这样的一处衬托:再过一会儿,对河那两只长船已泊到对河小溪里去不见了,看龙船的人也差
不多全散了。吊脚楼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灯,且有人敲小鼓弹月琴唱曲子。
另外一些人家,又有划拳行酒的吵嚷声音。同时停泊在吊脚楼下的一些船只,上面也有人在摆酒炒菜,把青菜萝卜之类,倒进滚热油锅里去时发出沙沙的声音。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这段描写绘声绘色,既有各种声响描写,又有白鸭这个视觉形象描写,作者借助这些视听形象勾画出一幅幅静谧的夜色图。文中那些传来的隐隐约约的声音,衬托出夜晚静寂的氛围;那朦朦胧胧的河,潭中浮着的鸭子,以及追鸭人,这些也衬托出朦胧中的静。作者营造这种寂静的气氛,反衬翠翠因找不到外公的
不安、焦急的心情。
3、拟人表现手法
《边城》中运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将那条黄狗拟人化,为小说增加不少的情趣。对这条狗先后描写如下:
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那里时,最先注意到的是那只黄狗。那黄狗汪汪地吠着,受了惊似的绕屋乱走;有人过渡时,便随船渡过河东岸去,且跑到那小
山头向城里一方面大吠。翠翠正坐在门外大石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见黄狗先在太阳下睡着,忽
然醒来便发疯似的乱跑,过了河又回来,就问它骂它: “狗狗你做什么!不许这样子!”
可是一会儿那远处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并且同黄狗一块儿
渡过了小溪。这是课文中黄狗和翠翠首次亮相,用机灵、好动的黄狗引出翠翠这个人物。这种写法显得生动,富有情趣。这次出现的黄狗,作者尚没有将其人格化,下面
的几个情节中,用拟人手法写这条黄狗,如: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手脚并用地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地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表示这里有人……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不许走!不许走!”
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的吠着。以上有关黄狗的描写,其拟人化的成分一次比一次加大,如果说前两次在拟人之中含有明喻,那么第三次就是纯粹的拟人手法。这些拟人手法的运用,表现出翠翠与黄狗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又为故事情节平添艺术色彩。
三、伏笔照应的运用
伏笔,就是在下文中将要发生的故事,提前在上文中先埋下一笔,为下文中的故事做准备。照应,指后面发生的故事情节,与前面伏下一笔照应。伏笔照应是前呼后应的关系,它能使情节发展得自然、顺畅。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
伏笔照应:现在,您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恋爱中的anthropos。”您知道,那神态画得像极了。那位画家一定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
全接到一份。别里科夫也接到一份。这漫画弄得他难堪极了。这处伏笔与开头段中有关别里科夫的外貌相照应,这幅漫画又与临结尾处他摔下楼梯之后担忧的心理照应。这是在叙述漫画事件的同时为下文伏上一笔,在
临结尾处以别里可夫“又会有一张漫画”的心理活动予以照应。《边城》也有伏笔照应,如:
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地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
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这是以两支唢呐吹奏的乐曲声来呼应,即用迎亲乐队吹奏出的唢呐音乐声先伏下一笔,以呼出下文中另外的唢呐声;结尾中以《娘送女》这支唢呐吹奏曲与前面的伏笔照应。这个伏笔照应生动而含蓄地暗示翠翠欲嫁给傩送的美好心愿。
四、鲜明的风格特征
1、漫画式的创作风格漫画式风格其显著的特点是辛辣的讽刺和夸张。它的笔触简练,用简洁的勾勒就能突现被表现主体的特征。《装在套子里的人》,除了开头中的人物外貌描写,以及别里科夫与柯互连科争执这个情节写得具体,其它的内容多为简笔,甚至用叙述语言,但是仍然不失去其讽刺和夸张的意味,因为即使在叙述几件事,而不是具体的故事时,其字里行间均流露出那种讽刺和夸张的漫画风格。这篇小说不刻意去编织故事,不以生动曲折的故事吸引读者,而是以刻画这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为主,并从这个人物折射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学习这篇课文,不要以小说的故事性以及情节的曲折、完整性特点来限定这篇小说,而要理解这篇课文
独特的漫画式风格。
2、散文式的创作风格
《边城》这篇课文体现出散文化的创作风格,它不追求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局泥于故事情节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全过程。本文构思新颖,小说的样式独特、别致。从作者的思路不难看出,本文是时空交叉结构,即在顺叙之间先后掺插进两段插叙,这两段插叙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而是先插入两年前的事,后插入一年前的事。仅从这个结构方式,就不同于其它的小说。《祝福》中运用倒叙,但时空没有像《边城》这样频繁地交叉。关键的问题本文的情节不是那么完整的一气呵成,因为这部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侧重于塑造人物性格,刻苦人物的内心世界。文中还不惜笔墨地描述边城的民俗以及端午节和元霄节的盛况,作者通过人物和景物来绘制一幅幅优美、安宁的图画,以此表
现人性与人生之美这个主题。(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