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金英权,广州恒大队主力中后卫。在2012年被广州恒大买下之前,金英权的履历如下:
2008年进入全州大学,2009年参加了在贝尔格莱德进行的大学生运动会,凭借优异表现入选了2009年U-20世青赛韩国队名单。在代表球队打进8强之后,决定前往日本发展。
2010年,20岁的金英权就在东京站稳脚跟,联赛出场23次并在联赛杯里进球;2011年起效力于大宫松鼠队仍然是球队主力。这期间还入选了韩国国家队,并代表韩国国奥队拿到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铜牌。
在国内读书、到日本踢职业联赛、寻找职业生涯的下一站,这已经成为韩国球员的一种发展模式了。
尽在本期韩国队的23人名单中,就有7人有相似的经历(包括金英权):
金民友,23岁,延世大学在读期间加盟日本鸟栖砂岩队,效力至今。
黄锡镐,24岁,大邱大学在读期间加盟日本广岛三箭队,效力至今。
张贤秀,21岁,延世大学在读期间加盟日本FC东京,效力至今。
曹永哲,24岁,蔚山鹤城高中毕业后加盟日本横滨FC,后转会至新泻天鹅和大宫松鼠。
韩国荣,23岁,崇实大学在读期间加盟日本湘南大海队,效力至今。
金东燮,24岁,长薰高中毕业后加盟日本清水心跳队,后转会至光州FC和城南一和。
当然,主教练洪明甫也有过在日本效力的经历。1997年加盟平塚大海队的洪明甫,他和随后加盟的韩国同胞,为朴智星等人大规模登陆日本打下了基础。
洪明甫1999年转会柏太阳神,2000年进入年度最佳阵容。受到他的影响,柏太阳神2000年引进了朴建夏、黄善洪两人,2001年还引进了柳相铁。1998年就加盟大阪樱花队的黄善洪在1999年拿到了联赛的射手王称号;柳相铁1999年加盟了横滨水手。
1998年之前,在日本踢球的韩国人凤毛麟角。郑敬九和郑明錡在1993年加盟山形山神;郭庆根1995年加盟浦和红宝石;崔大植1996年加盟大分三神;高正云1997年加盟大阪樱花。这些球员在日本期间都没有十分出色的表现。
真正算得上在日本立足的只有1993年加盟广岛三箭的卢廷润和1995年加盟大分三神的皇甫官,皇甫官在大分退役后还在大分三神的梯队和顶级队执教,并培养出了西川周作等球员。现在,皇甫官是韩国足协技术委员长。
说到去日本效力的韩国选手,就不得不提朴智星。
跟随水原工业高中拿到了全国冠军,朴智星出色的表现被明知大学足球队教练金熙泰看中,以特别生的身份让他参加了足球部的集训,在读期间又入选了韩国国家队。
当时京都紫桑加的总教练木村文治没有放过这个好苗子,在他的亲自游说下,朴智星决定休学并加盟京都。当然,吸引他的理由包括:日本刚刚进入职业化体育的热潮;京都队中拥有三浦知良。随着朴智星的加盟,京都紫桑加也以发展基金为名支付给明知大学足球部一亿韩元(约合73万2000人民币)。
后来,在韩国国家队和京都紫桑加都有着出色表现的朴智星被希丁克带到韩国,加盟埃因霍温,随后又加盟曼联,成为韩国国家队历史上的传奇球员。
如今,在日本踢球的韩国球员人数达到历史巅峰:
2009年至今,日本球队签约的韩国球员人数如下:
札幌北海道人 5人
仙台七夕 3人
鹿岛鹿角 2人
大宫松鼠 7人
柏太阳神 3人
FC东京 2人
横滨水手 2人
甲府风林 3人
新泻天鹅 4人
清水心跳 3人
磐田喜悦 7人
大阪钢巴 6人
大阪樱花 3人
神户胜利船 4人
广岛三箭 4人
鸟栖砂岩 7人
大分三神 6人
湘南大海 7人
山形山神 6人
福冈黄蜂 4人
市原千叶 2人
只有浦和红宝石、川崎前锋(巴西路线死忠)、名古屋鲸三支球队在2009年后没有引进过韩国球员。(以上球队为2009年至今的所有J1球队)
韩国的K联赛有着选秀的制度,在高中毕业和读大学期间,球员都可以通过K联赛选秀获得加盟职业联赛的机会。但K联赛的规模远远小于J联赛(K联赛经典14队、挑战赛10队、国家联赛10队;J1联赛18队、J2联赛22队),这就逼迫本土球员要向外寻求发展。随着各国联赛推行亚洲外援原则,韩国外援在中、日等国的联赛也获得了更多的出场机会。
丁东浩在结束了高中学业之后,没有在K联赛选秀中获得任何合同。在朋友的推荐下,选择前往日本边学习边参加俱乐部的试训。经过了一年的努力,他成功拿到了横滨水手队的合同。但随后因为无法在球队获得上场时间,他先后被租借到鸟取飞翔队和杭州绿城队,2013年回到横滨水手队之后,丁东浩成为了球队的主力球员,目前帮助球队位居J联赛第3位。
按照这样的表现,丁东浩入选韩国国家队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这是韩国球员选择去日本发展的又一原因:一旦拿下第一份合同,即使无法第一时间站稳脚跟,还可以通过租借的方式去其他俱乐部(足够多的职业俱乐部)锻炼。
另一点是,在薪酬和文化背景上,韩国球员和日本球员不会有太大的出入,而大多数韩国球员因为是在异乡打拼,更愿意拿出全力来争取职业生涯的未来。
为什么没有大量中国的年轻球员去日韩发展呢?
可以注意到,选择日本为职业生涯第一站的韩国选手的相同点:毕业于本国的高中、大学或退学。在这样的情况下,球员没有职业合同,自然也不用牵扯到违约金和转会费。即使像朴智星那样新俱乐部提供发展基金的极端例子,牵扯的金额也不会巨大。
而中国的球员成长基本依托于俱乐部梯队,背负的是较长年限的合同。在优秀年轻球员紧缺的情况下,俱乐部不会轻易接受报价。今年年初恒大买下弋腾花费1000万人民币,此外90后球员的转会屈指可数。
还有一个原因和全运会有关。韩国不少球员前往日本都是在18、19岁的时候,也就是高中毕业或大一。这一阶段球员还有着一定的上升空间,同时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但在国内,这一阶段的球员要面对的是全运会U-20的比赛。对于俱乐部和地方足协来说,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关系到政绩,这导致国奥适龄球员的转会接近一潭死水。
由于习惯了集体生活,一切的生活、训练都是在安排下度过,球员自身通常也缺少职业生涯的设计,缺少职业自主性。如同养在动物园的狮子,既然有肉吃,何必去捕猎呢?
当然,俱乐部也不会轻易的养着大爷,为了节约成本,某些俱乐部常常做出令人不齿的举动,比如极具技巧的谈判:
叫来一个梯队球员,把合同扔在他面前,说:“两万,奖金另算,XXX他们都签完了。”小球员没经历过这样的场合,慌乱中不好意思看完全部合同,于是签了字,后来才发现“两万”不是月薪,是年薪。
好了,现在聊聊“恐韩症的事儿吧”。
2008年进入全州大学,2009年参加了在贝尔格莱德进行的大学生运动会,凭借优异表现入选了2009年U-20世青赛韩国队名单。在代表球队打进8强之后,决定前往日本发展。
2010年,20岁的金英权就在东京站稳脚跟,联赛出场23次并在联赛杯里进球;2011年起效力于大宫松鼠队仍然是球队主力。这期间还入选了韩国国家队,并代表韩国国奥队拿到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铜牌。
在国内读书、到日本踢职业联赛、寻找职业生涯的下一站,这已经成为韩国球员的一种发展模式了。
尽在本期韩国队的23人名单中,就有7人有相似的经历(包括金英权):
金民友,23岁,延世大学在读期间加盟日本鸟栖砂岩队,效力至今。
黄锡镐,24岁,大邱大学在读期间加盟日本广岛三箭队,效力至今。
张贤秀,21岁,延世大学在读期间加盟日本FC东京,效力至今。
曹永哲,24岁,蔚山鹤城高中毕业后加盟日本横滨FC,后转会至新泻天鹅和大宫松鼠。
韩国荣,23岁,崇实大学在读期间加盟日本湘南大海队,效力至今。
金东燮,24岁,长薰高中毕业后加盟日本清水心跳队,后转会至光州FC和城南一和。
当然,主教练洪明甫也有过在日本效力的经历。1997年加盟平塚大海队的洪明甫,他和随后加盟的韩国同胞,为朴智星等人大规模登陆日本打下了基础。
洪明甫1999年转会柏太阳神,2000年进入年度最佳阵容。受到他的影响,柏太阳神2000年引进了朴建夏、黄善洪两人,2001年还引进了柳相铁。1998年就加盟大阪樱花队的黄善洪在1999年拿到了联赛的射手王称号;柳相铁1999年加盟了横滨水手。
1998年之前,在日本踢球的韩国人凤毛麟角。郑敬九和郑明錡在1993年加盟山形山神;郭庆根1995年加盟浦和红宝石;崔大植1996年加盟大分三神;高正云1997年加盟大阪樱花。这些球员在日本期间都没有十分出色的表现。
真正算得上在日本立足的只有1993年加盟广岛三箭的卢廷润和1995年加盟大分三神的皇甫官,皇甫官在大分退役后还在大分三神的梯队和顶级队执教,并培养出了西川周作等球员。现在,皇甫官是韩国足协技术委员长。
说到去日本效力的韩国选手,就不得不提朴智星。
跟随水原工业高中拿到了全国冠军,朴智星出色的表现被明知大学足球队教练金熙泰看中,以特别生的身份让他参加了足球部的集训,在读期间又入选了韩国国家队。
当时京都紫桑加的总教练木村文治没有放过这个好苗子,在他的亲自游说下,朴智星决定休学并加盟京都。当然,吸引他的理由包括:日本刚刚进入职业化体育的热潮;京都队中拥有三浦知良。随着朴智星的加盟,京都紫桑加也以发展基金为名支付给明知大学足球部一亿韩元(约合73万2000人民币)。
后来,在韩国国家队和京都紫桑加都有着出色表现的朴智星被希丁克带到韩国,加盟埃因霍温,随后又加盟曼联,成为韩国国家队历史上的传奇球员。
如今,在日本踢球的韩国球员人数达到历史巅峰:
2009年至今,日本球队签约的韩国球员人数如下:
札幌北海道人 5人
仙台七夕 3人
鹿岛鹿角 2人
大宫松鼠 7人
柏太阳神 3人
FC东京 2人
横滨水手 2人
甲府风林 3人
新泻天鹅 4人
清水心跳 3人
磐田喜悦 7人
大阪钢巴 6人
大阪樱花 3人
神户胜利船 4人
广岛三箭 4人
鸟栖砂岩 7人
大分三神 6人
湘南大海 7人
山形山神 6人
福冈黄蜂 4人
市原千叶 2人
只有浦和红宝石、川崎前锋(巴西路线死忠)、名古屋鲸三支球队在2009年后没有引进过韩国球员。(以上球队为2009年至今的所有J1球队)
韩国的K联赛有着选秀的制度,在高中毕业和读大学期间,球员都可以通过K联赛选秀获得加盟职业联赛的机会。但K联赛的规模远远小于J联赛(K联赛经典14队、挑战赛10队、国家联赛10队;J1联赛18队、J2联赛22队),这就逼迫本土球员要向外寻求发展。随着各国联赛推行亚洲外援原则,韩国外援在中、日等国的联赛也获得了更多的出场机会。
丁东浩在结束了高中学业之后,没有在K联赛选秀中获得任何合同。在朋友的推荐下,选择前往日本边学习边参加俱乐部的试训。经过了一年的努力,他成功拿到了横滨水手队的合同。但随后因为无法在球队获得上场时间,他先后被租借到鸟取飞翔队和杭州绿城队,2013年回到横滨水手队之后,丁东浩成为了球队的主力球员,目前帮助球队位居J联赛第3位。
按照这样的表现,丁东浩入选韩国国家队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这是韩国球员选择去日本发展的又一原因:一旦拿下第一份合同,即使无法第一时间站稳脚跟,还可以通过租借的方式去其他俱乐部(足够多的职业俱乐部)锻炼。
另一点是,在薪酬和文化背景上,韩国球员和日本球员不会有太大的出入,而大多数韩国球员因为是在异乡打拼,更愿意拿出全力来争取职业生涯的未来。
为什么没有大量中国的年轻球员去日韩发展呢?
可以注意到,选择日本为职业生涯第一站的韩国选手的相同点:毕业于本国的高中、大学或退学。在这样的情况下,球员没有职业合同,自然也不用牵扯到违约金和转会费。即使像朴智星那样新俱乐部提供发展基金的极端例子,牵扯的金额也不会巨大。
而中国的球员成长基本依托于俱乐部梯队,背负的是较长年限的合同。在优秀年轻球员紧缺的情况下,俱乐部不会轻易接受报价。今年年初恒大买下弋腾花费1000万人民币,此外90后球员的转会屈指可数。
还有一个原因和全运会有关。韩国不少球员前往日本都是在18、19岁的时候,也就是高中毕业或大一。这一阶段球员还有着一定的上升空间,同时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但在国内,这一阶段的球员要面对的是全运会U-20的比赛。对于俱乐部和地方足协来说,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关系到政绩,这导致国奥适龄球员的转会接近一潭死水。
由于习惯了集体生活,一切的生活、训练都是在安排下度过,球员自身通常也缺少职业生涯的设计,缺少职业自主性。如同养在动物园的狮子,既然有肉吃,何必去捕猎呢?
当然,俱乐部也不会轻易的养着大爷,为了节约成本,某些俱乐部常常做出令人不齿的举动,比如极具技巧的谈判:
叫来一个梯队球员,把合同扔在他面前,说:“两万,奖金另算,XXX他们都签完了。”小球员没经历过这样的场合,慌乱中不好意思看完全部合同,于是签了字,后来才发现“两万”不是月薪,是年薪。
好了,现在聊聊“恐韩症的事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