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悠久的中国钟铃文化——博物馆观后之古钟篇

(2011-04-04 15:52:29)
标签:

大钟寺

钟铃

乐器

礼器

法器

编钟

佛钟

西洋钟铃

杂谈

  悠久的中国钟铃文化——博物馆观后之古钟篇

  

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后因寺内悬有一口明永乐年间所铸大铜钟而被俗称大钟寺。该寺建立的古钟博物馆收藏中外古钟300多件,有乐钟、道钟、朝钟、佛钟等。我在位于北京海淀区的这个国内罕见的古钟博物馆的钟林漫步,深切感受到通过古钟这一载体,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所起的独特作用。

中国钟铃文化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类型丰富,功能多样,使用民族众多。钟铃文化遗物,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钟铃是指一端闭合、一端敞口的中空声响器物。钟因钟槌从外撞击钟体表面而发声,铃因内悬一舌体碰撞而发声。钟铃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传递信息的响声器、演奏音乐的乐器、标志统治阶层权力和地位的礼器、佛道信众装点佛国净土和道教神仙的神圣法器,到报时用的器具,中国古代钟铃文化走过了漫长的发生、发展历程。从合瓦形的乐钟,到圆筒形的道教钟铃,古代钟铃经历了前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两种风格迥异的钟铃体系。钟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宗教、军事、音乐、文学、民俗以及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的状况。

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吕氏春秋》)“昔者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钟重心;三曰黄钟洒光;四曰景钟昧其明;五曰黑钟隐其常。”(《管子·五形篇》)这是典籍中关于钟铃的最早记载。考古资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钟铃具有器型较小、陶土质地、造型古朴、多数无饰纹等特征。原始社会钟铃的用途至今仍是一难解之谜。或许是原始氏族首领用以召集众人的号令工具和氏族成员传递信息的媒介;或许是原始先民喜庆之时即兴舞蹈中用以节拍,或许是巫师借以穿越神人之间的法器。

从商朝开始出现贵族用于庙堂祭祀、婚冠丧葬、军事征战、宴享宾客的奏乐之钟,它具有乐器和礼器的功能,是先秦礼乐制度的产物。乐钟作为礼器,是统治阶层权力、地位的象征。西周时期形成严格用钟制度,不同等级的统治阶层享有不同规格的钟乐,“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先秦社会统治阶层的生活。乐钟的类别包括铙、甬钟、钮钟、钲、镈钟、铎、勾钟等多种类型,它们具有共同的形制特征,器体为扁圆体,口部呈合瓦形,多数为青铜质地。青铜乐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乐器之一,在“金、石、丝、匏、土、革、木、竹”八类乐器中居首位。

编钟作为一种成组的乐钟,是从商代的编铙演变而来,西周中期编钟组合数量逐渐增多,编钟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周礼》规定,天子四面悬挂,诸侯三面悬挂,士一面悬挂。我国考古出土的编钟,以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为上乘,整套编钟共计65件,总重2500千克。对出土编钟测音证明,每钟可发出两个不同声音。对编钟测音结果以及钟体上铭文都表明,战国时期已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曾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成就的历史见证,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个博物馆展出的编钟仿制品,具有与曾乙编钟一样的音乐性能,音域宽广,音调准确,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我一边参观这件仿制的同样十分精美的编钟,一边听工作人员演奏悠扬的乐曲,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古钟博物馆专设佛道钟铃馆,它与乐钟属于不同的类别,其形象、声音等都因其应用范围的拓展和使用功能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这个新的钟铃体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既包括佛教寺院的钟铃,也包括道教庙观使用的道钟以及佛道建筑上的装饰风铃、城市钟楼上报时的更钟和宫廷使用的朝钟。在中国寺院,佛钟是常用器物,与僧尼朝夕相伴,寺院生活的一切几乎都由钟来决定,它不仅是有实用功能的报时器、警示集众作用的响声器,还是佛教宗教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法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僧尼生活的真实写照。道钟的基本形制效仿佛钟,没有太大区别,通常只能根据钟体上的铭文和纹样来辨别。这里展出一件景龙观道钟,饰纹分三层,每层六格,其中三格以交叉带作装饰,主纹有飞天、鹤、瑞兽、龙凤等,其铭文记录道教的一些基本观念、该观创建历史及钟铸造年代。到唐代佛钟在寺院应用已十分普遍,几乎有寺必有钟,留存至今的这一时期的佛钟实物较多,其钟体饰纹式样丰富,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明代是佛道钟铃铸造技术的鼎盛时期,形制基本为上小下大喇叭状,口沿大都为莲花状的花式口,弧度因地域、时间不同而不同,钟体上铭文、纹饰增多,出现纹饰繁缛、铸工精良的大型铜钟。清代是古代钟铃文化发展的晚期阶段,也是其由繁盛走向衰落的阶段。相对而言,康雍乾时期,国力强盛,铸的钟铃工艺精良,清中晚期,随着国力衰退,各地铸钟铃越来越粗陋,不仅铁质钟增多,且形体越来越小,纹饰越来越粗糙模糊。

该馆的明清古钟精品馆,展出古钟精品上百件,有陈列在展台上的实物,有悬挂于墙壁两边的大幅照片。进入这个展室,仿佛走进一片钟林世界,各式各样的铜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这里有明代宦官集体捐资铸造的天宁寺铜钟,有钟身纹饰精美的云纹铜钟、铸有道教经文的弘治道钟、将佛教名号铸于钟体的佛名铜钟、铸刻在钟体上的华严经字体工整秀丽、表面极为光滑的的柏林寺铜钟、四周铸有佛像的佛像铜钟,最为精美的是康熙年间所铸的善缘庵铜钟,钟体饰有缠枝花纹、蟠纚纹和楷书铭文,其精美的雕刻、精湛的铸造工艺,显示出非凡的气派和神韵。

在这个博物馆,我还欣赏了具有浓郁异域特征的西洋钟铃:美国独立钟,钟体上铸有“向全世界所有的人们宣告自由”的铭文,1751年铸于英国,1878年移至美国独立历史公园;约瑟夫钟,1867年铸于法国鲁兹,钟体铸有耶稣被钉在十字架的形象;巴黎基督教铜钟,近代由传教士带人中国;铸于1711年的维也纳大钟……日本和韩国佛钟则既受中国佛钟影响又有各自特点。该馆还展示了几件“友谊钟”,是一些外国友人在新中国成立后送给中国的,其中一件是欧洲23位钟铃专家访问中国后为答谢东道主的热情款待,专门设计制作的,钟体铸有和平鸽和“友谊”二字,它是各国人民与中国人民深厚友谊的象征。

闻名中外的永乐大钟,悬挂在专为它修建的钟楼内。每逢新年来临之际,敲响永乐大钟,鸣钟祈福,成为人们迎接美好生活、辞旧迎新的一种祝愿方式。我昂首望着这看不到顶的庞然大物,深深为我们祖先的高超冶炼铸造技术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赞叹和自豪。

古钟博物馆除收藏和展示古钟外,还承担设计研制钟的任务。近年来,共为各地设计制作纪念钟、校钟、庙寺钟等30多件。他们在其东院内建立了九亭钟园,园内九座造型不同的亭上悬挂着九口风格各异的铜钟,靠东和北墙是两排亭廊,也悬挂十几口钟,其中的一口纪念香港回归的纪念钟,设计制作精美,铭文撰写得精粹,引来好些游客围观欣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