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书伐莒
(2012-02-26 16:59:21)
标签:
孙书历史人物杂谈 |
分类: 孙子研究 |
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简称《唐表》)所云:孙武为孙书之孙。而孙书因“伐莒有功”,由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孙书“伐莒”一事,仅见于《左传·昭公十九年(前523年)》一则记事:
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① 奔纪鄣。② 使孙书伐之。初,莒有妇人,
莒子杀其夫,已为嫠妇(注:寡妇)。及老,托于纪鄣,纺焉以度而去之。及师至,则投诸外,献诸子占)。子占使师夜缒而登。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譟。城上之人亦譟。莒共公惧,启西门而出。七月丙子,齐师入纪。
文中的孙书,西晋学者杜预注“孙书,陈无宇之子子占也”;高发,系齐国大夫。
山东大学安国先生依据《左传》此一记载,作《孙武家世考》,③ 认为:“孙书伐莒、赐姓,时在公元前523年,孙武奔吴为将不得晚于吴王阖闾三年(前512),以12岁幼童,再聪颖过人,也断无奔吴为将的可能。”笔者赞同此说,因为祖、孙之间活动年代如此相近是不可理喻的。对此,吴汝嵩、霍印章二位也难以否定《左传》此一记载以及安氏此说,只得“王顾左右而言他”,编出一套“于史无据”的话来搪塞,说:“孙书的赐姓不是在此战之后,而是在此战之前。”从《左传》一书中挑出(鲁)宣公四年(前605年)、十三年(前596年),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昭公元年(前541年)四次“齐伐莒”,并说:
前三次都与孙书的赐姓无关,因为齐景公尚未即位。后一次已是齐景公七年(公元前541年),不能排除有孙书参加和赐姓的可能。……如果孙书的赐姓就在这年,孙武的出生也恰在此年前后,那么他的童年不刚好在乐安度过吗?奔吴时不刚好是‘而立’之年吗?破楚、归隐不刚好是近‘不惑’吗?孙武的年龄以及孙书与孙武的祖孙辈份还能有什么疑团解不开呢?④
二位用“不能排除”和“如果”此类揣测之词把孙书参与“齐伐莒”并把《唐表》所云孙书受“赐姓”、食“采邑”的时间提前了19年,即从公元前523年提前至公元前541年。且以此为“据”,对孙武生年、故里、奔吴、破楚、归隐时间以及孙书与孙武的“祖孙辈份”等等,作了随心所欲的解读和发挥。这种靠“编造史料”为他们自己“自圆其说”的做法,在史学界内是极少见到的。现就二位所说的四次“齐伐莒”,本人依据《左传》提供的记载,谈些看法。
齐伐莒(注:莒,小国,在今山东莒县一带),《左传》记载确有多次,盖因莒国国君不服于鲁、齐二国诸侯之故。而吴、霍二位所举的“前三次”伐莒,其实并不全是“齐伐莒”,有的是“鲁伐莒”。现转载《左传》的几次记述如下:
鲁宣公四年(前605年):
春,公(注:指鲁侯,下同)及齐侯平莒及郯(注:郯,小国,在今山东郯县一带),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注:莒国一地名,在今莒县南)。
鲁宣公十三年(前596年):
春,齐师伐莒,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
鲁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
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注“莒国一邑名),伤股而退。
从上引可知,前605年那次“伐莒”,齐侯并未动用齐师,而是鲁国单方面
的军事行动,故不能称之谓“齐伐莒”;前550年这次,严格意义上讲,也算不上“齐伐莒”,且其结果是齐侯腿部遭受重伤,不得不败退而归。倒是在第二年的秋天,即鲁襄公二十三年(前549年)秋,齐侯因闻晋国将发兵攻打齐国,遂派齐相崔
那么鲁昭公元年(前541),是否是“齐伐莒”呢?请看《左传》记载:
“寻盟未退,而鲁伐莒,渎齐盟,请戮其使。
〔莒〕展舆立,而夺群公子秩。公子召去疾于齐。秋,齐公子鉏纳去疾,展舆奔吴。
前段的意思是:鲁国派季武子攻打莒国,占据了郓地。莒人向盟会状告。引起楚、晋两国的不满,认为此举亵渎了盟约,请处死不符合盟约的人。后段的意思是:莒国公子展舆继位后,立即减少了其他公子的俸禄,引起不满。诸公子商议后,同意派人去齐国,把住在齐国的公子去疾请回来。秋,齐侯派公子鉏护送去疾回莒。展舆迫于压力,逃亡到吴国。从《左传》所记,根本就没有“齐伐莒”的事。由齐公子护送莒公子去疾回国,也不能说成是“齐伐莒”,且只字未见有孙书。可见,说“齐景公七年(前541年),不能排除有孙书的参加和赐姓的可能”,完全是 “无稽之谈”,由此引申出的有关孙武的事,更是“想当然”。这种恣意“编造历史”、“削足适履”的治学态度,是极不可取的!
还须值得一提的是,吴、霍二位在《论孙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竟把孙书说成是“齐卿”,“其采食依制应为288人”。⑤按《文献通考》卷六十五, 古制:诸侯之下士,禄食九人;中士食十八人;上士食三十六人;下大夫食七十二人;卿食二百八十八人。”孙书是随齐大夫高发参加伐莒,其时的身份还够不上“大夫”。如此随意,岂不怪哉!
————————————
页下注:
①“子”为古爵位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第四等。《左传》亦称吴、楚二国君主为“吴子”、“楚子”)
② 纪鄣,莒国一邑名,在今江苏赣榆县北。
③ 安氏一文载《孙子月刊1992年第3期,山东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
④⑤ 见吴如嵩、霍印章《论孙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收入孙子与吴文化研究》,苏州孙武子研究会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9页和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