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纯真的儿童视角,道不尽的悲欢离合——论《城南旧事》的叙述视角的艺术魅力

(2011-05-12 22:45:02)
标签:

林海音

城南旧事

儿童视角

叙事审美

人性观照

杂谈

分类: 文学原创

 

 

汪曾祺曾说过:“小说和散文之间,只有薄薄的一面篱笆,经常可以突破。”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大量的回忆性小说都呈现散文化小说的特征。与这种回忆的美学相伴的是童年视角,即“作家化身为儿童,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悟人生百态,它通过孩子另一种眼光的观察和透视,易于揭示为成人所难以体察的生存世界”。回忆性小说《城南旧事》写于1961年,带有浓厚的自传性色彩,是林海音怀念那逝去的童年,用英子澄清、纯真的双眸定格那遥远的故都的记忆,“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小说由五个相对独立的短篇《惠安馆》《我们去看海》《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连缀而成,采用回溯性叙事的儿童视角展开了一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生活的风情画,透过淡淡的离别哀伤诉说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一、儿童视角的童趣审美

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正是采用这种童真的儿童视角,《城南旧事》呈现出近乎孩童般的简单的叙事情节,单纯稚嫩清晰的口吻,如同儿童呓语般慢慢描述着一个原生态的人性世界。

英子在秀贞家里,把鼻子顶着金鱼缸,“嘴也不由得一张一张地在学鱼喝水。有时候金鱼游到我的面前来,隔着一层玻璃,我和与鼻子顶牛啦!”儿童的稚气、清新的语言及天真可爱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儿童的内心也充满着正义感,“我”第一次看见妞儿被店里的伙计们逗,为妞儿打抱不平叉着腰问伙计:“凭什么?”儿童的世界里没有成人的等级、贵贱之分,他们对生灵一视同仁、充满爱心:“我只觉得秀贞那么可爱,那么可怜,她只是要找她的思康跟妞儿——不,跟小桂子。”为了帮秀贞和妞儿到惠安找思康叔,“我”偷了妈妈的金镯子给她们当盘缠。对于别人的不幸,“我”给予同情和怜悯:“热闹?人家丢了那么多东西,多着急呀,你还说是热闹呢!”儿童的心灵是如此的天真无暇,她可以毫无顾忌地跟疯子和小偷做朋友,可以歪着头、撅着嘴说:“反正我知道!”,还以儿童的鬼灵精怪撮合了兰姨娘和德先生。

在作品中,作者放弃了“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童真的心灵去体味世间人情,使文本闪耀着童趣的审美。也只有使用儿童视角才能呈现出充满童趣的事物万象,才会用简单的思维进行推理以及对他者给予无差别的人性观照。

 

二、儿童视角的人性观照

文本中的儿童视角都是典型的固定内聚焦视角,叙述者即故事中的人物,它的每一件事每个细节都是很严格地按照故事中的人物的感觉和意识来呈现的,而不是“全景式的鸟瞰”《城南旧事》始终使用站在英子这一单纯视角来观察的,以英子的口吻讲述“她所看见的成人世界的故事”。英子的视角贯穿从要进小学到毕业的六年时间,诉说着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离别故事:惠安馆的“疯子”秀贞,相约一起去看海的“小偷”、逃离到家中的兰姨娘、奶妈宋妈和爸爸,“这些人都跟着我长大没了影子了。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也一块儿失去吗?”内聚焦的视角缩短了人物和读者的距离,使得英子的成长经历是那么的真实可感和刻苦铭心,故事主人公“英子”对于逝去童年的的不舍,更寄寓了作者林海音对故都的深深思念。

然而,内聚焦视角又受到严格的视野限制,它必须固定在人物的视野之内,不能介绍自身的外貌,也无法深入地剖析他人的思想。对其他人物仅凭接触去猜度、臆测其思想感情。儿童更因为社会化程度浅,认知有限,还无力对成人世界做出理性的评判,呈现出一种“不理解”的特征。“他们只是用他们那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童眼客观地摄录下人世间的一幕幕悲剧。因此在儿童视角建构的文本中,更多的是‘显现’而非‘讲述’”,更多的是客观冷静的叙述而非道德化的议论和理性的判断。”“惠安馆”里的秀贞,在常人眼里是一个疯女人,她和住在会馆的学生思康发生爱情生下私生子,被认为是不知羞耻的行为,不被道德伦理所容忍。她的刚生下来的小桂子被扔了,思康叔也没有再回来,受此双重打击后秀贞疯了,她的疯疯癫癫行为和话语不被常人所理解,受到世俗观念的排斥。然而,在英子看来秀贞是那么可爱、那么可怜,英子愿意亲近她和她做朋友,并帮助她去寻找爱人和孩子。儿童的年龄决定了英子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和无法理解,儿童对复杂的事件更不会带有任何道德评判色彩。

又如《我们去看海》,偷儿在别人看来是贼,但对英子来说“哪个是疯子,哪个是傻子,哪个是骗子,哪个是贼子,我分也分不清”,英子只能凭借简单的思维和单纯的生命体验判断“他的厚厚的嘴唇使我想起了会看相的李伯伯说过的话:‘嘴唇厚厚墩墩的,是个老实人像。’”内聚焦视角决定了英子只能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去感知和理解成人世界,而对于超越自身理解范围内的人和物,她仅能按照自己的逻辑去推测和把握。例如,英子在草地里第一次看到偷儿蹲在草地里,她只能猜测“你呀——我猜不出”,“你是不是来这里拉屎?”简单的儿童逻辑和单纯的话语让成年读者不禁捧腹大笑,与此同时也引发对人性深层的思考。“我分不出海跟天,我分不出好人跟坏人。”英子把偷儿当成人看,偷儿也把英子当成知己,把自己的心事讲给英子听。在他们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即使像偷儿这样做干见不得人的勾当的人,心中也有温润的天地。“小孩子对事件的视点与成年读者对事件的理解和解释之间的差异往往决定小说特殊的张力。”《城南旧事》的艺术魅力也就在于此,借助几乎未被社会文化所浸染的儿童质朴单纯的原初生命体验,更加真实鲜明地折射出生存世界的本来面目。

 

三、儿童视角与声音的分离

“回溯性叙事中再纯粹的的儿童视角也无法彻底摒弃成人经验与判断的渗入。回溯的姿态本身已经先在地预示了成人世界超审视的存在。”尽管《城南旧事》“选材和叙述有极高的契合”,始终保持着单纯的儿童视角,但是“声音”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有成年叙述者的感知色彩,因此在文本中出现了视角与声音的分离。

《兰姨娘》一篇中,兰姨娘与英子的爸爸有暧昧关系,这让妈妈很委屈,而作为孩子的英子是不明白其中的原委的,兰姨娘说“要是你爸妈愿意,我跟你们家住一辈子,让我拜你妈当姐姐,问她愿不愿意?”文本用了修饰手法写妈妈回答的声音:“‘愿——意呀!’妈的声音好像在醋里泡过,怎么这么酸!”当年的英子肯定体味不出妈妈声音里的“醋酸味”,这里明显是成年人的声音,只有成人才能感知到。在《驴打滚》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驴子在吃干草了,鼻子一抽一抽的,大黄牙齿露着。怪不得,奶妈的丈夫像谁来着,原来是他!宋妈为什么嫁给黄板儿牙,这头蠢驴!”小英子同情宋妈的遭遇,从儿童的视角把驴子的大黄牙联想到宋妈丈夫黄板儿牙,符合儿童天真的想象,但是“宋妈为什么嫁给黄板儿牙,这头蠢驴!”的声音明显是属于成年女性的,代表作者着对女性同胞者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怜悯。小说文本中视角与声音的分离状态还表现在情感体验方面:小说中的《送别》是小学毕业时唱的歌,但是其中分离的愁绪却明显是离开北京几十年后的作者才能体会到的;《我们看海去》这篇小学课文它所具备的感染力,也是明显是几十年后的作者才能感受到的。视角与声音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限制。用儿童的单纯视角观察世界,适当地增加进成人经验与判断的声音,在视角与声音的分离中,使小说呈现出更深层的意味。

 

四、总结

“视角的处理关涉作品语言的表达、情节的组织、意蕴的揭示乃至整个作品的成败。”《城南旧事》选择纯真的儿童视角开展对童年的回忆叙述,使文本呈现出鲜明的童趣审美,但又不只是构造了一个诗意的童心世界。小英子成长伴随着似乎是永恒的离别而长大,透过英子澄澈、童真的儿童视角给予卑微人物以人性的观照,揭示出生存世界的残酷本质。视角与声音的分离构成叙述的多层次,留给读者更深层的思考空间。

 

 参考文献:

 

[1] 林海音.城南旧事[M].台北:游目族文化出版社.2000

[2] 刘晓丽.人生经历对萧红和林海音叙事视角的影响比较.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8

[3]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1).

[4]王宜青.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及心理文化内涵[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0.4.

[5]齐邦媛《超越悲欢的童年.林海英研究论文集》

[6] 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5

[7]《童眼看世界——<城南旧事><朝花夕拾>儿童视角对比》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39a4870100bm3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