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年级第三单元《宇宙》教材分析
李
君
单元概述
太阳、月亮、星星、银河……茫茫宇宙,壮丽而遥远,总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也会引起人深深的思索。在和学生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知道许多有关地球、太阳、月亮、星球的知识,甚至还可以讲一些关于黑洞、超新星、宇宙大爆炸等让人感到有些新奇的事情,我们不禁会惊叹于浩渺宇宙对学生们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学生们对宇宙的认识,多来源于书籍、网络或者电视节目。他们或许从未真正去观察过月亮的阴晴圆缺,从未去寻找过那熟悉的北斗星究竟在什么地方,他们对宇宙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文本上,停留在幻想中。“宇宙”单元就是要让学生们走进大自然,在夜晚、在星空下感知宇宙,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感知和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完成对宇宙粗浅的解释,建构最简单的关于宇宙的模型。
学生们在以往科学课的学习中,经历了“水”、“空气”、“天气”、“岩石与矿物”、“在阳光下”、“时间”、“地球的运动”等单元中有关宇宙方面内容的学习,但这些内容只是宇宙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些片断、侧面,学生们尚未对此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解,在这一方面的深入与强化是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本单元所涉及的天体有一些是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甚至是无法观察到的。为了增强单元教学的活动性,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画月相、做环形山、探索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以及建立太阳系、北斗七星的模型、制作活动星图等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使天文方面的教学不再枯燥乏味,使学生对宇宙的理解同样建立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基础之上。这是本单元的特色之一。
另外,强调学生在教学中全方位参与也是本单元的一大特色。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只是天文学习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之前和之后也要开展有关活动,例如查阅有关资料,积极开展晚间的观察活动等,因为这一类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们学习天文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作为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其结构要与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相适应,以利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本单元的内容采用由近及远、由静到动、由实到虚的逻辑结构。由近及远表现为从月球—太阳—太阳系—星座—星系—宇宙这样一个顺序来观察认识周围的星体;由静到动表现为从观察了解星体的一般特点和现象到观察和认识星体的运动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由实到虚表现为从星体的观察活动的开展到在学生领悟力和解释力基础上建立一个宇宙模型,知道宇宙是可以被我们所探索、了解和认识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物质世界。这是本单元的第三个特点。
本单元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客观存在的观察障碍,如天气、灯光等因素影响要观察的星体。
2、夜间观察活动难于组织与开展。这对教师们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加以解决。
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了解月球开始,观察研究月相、日食、月食、星空等种种现象;引导和鼓励学生对了解到的各种资料、现象、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的推测;鼓励学生利用模拟实验或建立模型的方式检验自己的推测;激励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的观察与记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对探索宇宙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推理和建模,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a、经历对月球、太阳系、星座及宇宙等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过程;
b、经历月球卡、月相图、环形山模型、星图等的制作过程;
c、经历对环形山成因、日食和月食成因、星座成因等的合理推测过程;
d、经历根据事物特点、事物变化特征、数据信息等建立模型的过程。
……
3、
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了解月球、太阳系、星座及宇宙的有关知识;理解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知道人类探索月球、探索宇宙的历程。
教学建议
1、本单元教学内容共有
5
个一级标题,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除了“在星空中”一课需 2 课时外,一般按一个标题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课时数。
2、由于本单元的内容特点,学生们进行单元学习时,需要较多的关于宇宙的资料,这些资料一方面可由学生自己准备,另一方面教师也应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一些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文字的、图片的、影像的。本单元还涉及到许多制作活动和模拟实验,需要的材料教师应事先准备或要求学生准备。“在星空中”一课中需要的投影仪可用其他灯光来代替。
3、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许多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学生们需要自己对学习问题提出看法、想出办法,对产生的各种现象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比如,“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建立太阳系的模型”等。在教学中,不要急于给孩子答案,让孩子在学习中自由探索求得解答。
4、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宇宙的已有认识是肤浅的,对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各种天象的解释也多源自书本或电视节目。因此教学中,许多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观察月相”“探究环形山的成因”等等。但对于这些探究活动,也不能面面俱到地进行指导。只有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老师才加以适度的提示,帮助他运用思考、创意解答,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要让学生养成依赖的习惯。
5、花一个月的时间来观察月相的变化,在夜晚观察满天的星星,这是对孩子们耐心细致地观察态度的培养。虽然其间有可能因为天气原因而影响观察活动,但长期的观察活动可以让孩子体会科学研究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有时候还必须在夜晚进行观察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从事长期观察(一个月)和夜间观察,这是十分重要的。
6、要关注孩子的课余探究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课余的探究活动,包括搜集资料、观察月相、观察星空等。在这些课余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动员家长和孩子一起从事观察活动,并对孩子的认真观察进行鼓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