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

(2011-03-25 20:25:40)
标签:

文化

分类: 必修三

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教案2

优秀教案 2010-01-07 08:23:03 阅读1340 评论0   字号: 订阅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    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二)过程与方法: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使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所用的典故
三.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锦瑟>>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只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我们一起完成下面诗句对接(幻灯片)<<三维设计>>P54名句约记.名句的作者李商隐代表作<<锦瑟>>
二.目标展示(幻灯片)
三.赏析<<锦瑟>>
教学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题为意境(补充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品:拒绝涵咏,品味语言
四.1.作者简介,背景简介(三维设计P55)
   2.听录音
   3.诵读(全班,个人,自由背诵)
   4.把握感情基调:伤感哀怨 (多读)
五.合作探究(讨论归纳,以小组为单位)
1.提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想到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时期.  2.比兴手法(以瑟起兴,造成一种迷惘的意境)
2.中间两联用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见教案P89
         
    ①   典故                 情怀
明确:A.庄周梦蝶-----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虚渺的梦境
     B.望帝啼鹃-----曾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C.泣珠鲛人-----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的是满眼眼泪
     D.玉暖生烟-----梦想和爱情破灭的迷惘
   ②.意境:朦胧,凄怨,迷离
   ③.感情:惆怅,伤感  (多读)
3.你认为全诗的主旨是什么?(各抒己见,引导:经过追忆往事,使人的情结,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作者为什么惘然(为此情)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究诗歌主旨(参考课后练习一)  (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
     △一般人认为此诗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怨凄美的歌。
六.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抽背)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商隐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灾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八.归纳本诗艺术特色:
  ①朦胧的意象 ②哀怨的基调 ③凄迷的意境 ④华美的语言 ⑤象征的手法
九.拓展
  以用散文的语言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进行描述(运用课堂对意境把握的方法)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明确:<<巴山夜雨>>答案
 十.背诵全诗(作业)
           聆听繁弦,追思往事→起兴
                    庄生梦蝶:沉迷于美好情感(怀恋)
              用典{ 望帝托心:托春心于锦瑟(迷惘)
    锦瑟{           海月珠泪:月夜听瑟,眼泣出珠泪(悲伤)   }语言清丽
                                                          意境凄婉
                    蓝天玉烟:昔日年华依稀可见(搓掉)
              无穷怅恨,点明题旨→反映
 
 
                            第二课时
                           马嵬(其二)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败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请看<<马嵬>>
二.作家作品:教案P92
三.整体把握
1.请学生自读诗歌,明确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讥讽
2.了解全诗的大意
明确:诗人: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首联用讥讽的语调确定了杨贵妃之死,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和所发生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是对前六句的总结,更丰富了批判唐玄宗的内容.
四.合作探究
 1.提问:<<马嵬>>诗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事件?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提问:首联中用典故,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3.问"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4.提问: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间"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了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5.提问:"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惜安今危,惜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6.提问: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两相映衬,杨贵妃被"赐死"的结果,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7.提问:谈谈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眼"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唐,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至于自己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五.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1.讽意至深,用笔至细
讽意:①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  ②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  ③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用笔:①倒叙的方法  ②措辞的委婉  ③立意含蓄
六.作业布置
1.完成<<三维设计>>中知识库与知识测控1--4题.
2.背诵全诗
 
板书:
 
            此生休→他生→此生            }
    马嵬    无人报晓→昔乐昔安→今苦今危       对比(不及卢家)
   (其二){六军驻马→当时笑牵牛→此日同驻马      批判锋芒
           总结反思→为什么皇帝不如普通百姓    直指唐玄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李商隐诗二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