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表观遗传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吗?

(2021-06-03 08:42:47)
标签:

转载

分类: 高中生物教学资料

表观遗传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吗?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颖

表观遗传确实是一块新增加的内容,它甚至有些颠覆我们的传统遗传学,所以确实有很多的老师在反映(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表观遗传它的定义,我引用刘祖洞先生编写的《遗传学(第三版)》上的表述,“表观遗传指的是在DNA序列不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最终可导致表型改变,包括DNA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介导的基因沉默等。”因此按刘祖洞先生编著的《遗传学(第三版)》上的说法,他们认为表观遗传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但是,就在这本书中这段话紧接着的内容又说,“也有人定义,由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介导的基因沉默等因素造成的染色质结构的变异,可改变染色质的表达活性,但不一定可遗传。”在这里,他们给出了另一些人的其他看法,就是这个表观遗传不一定有可能遗传,也有可能不遗传。我们再看看另外一本书,由戴灼华、王亚馥两位先生主编的《遗传学》。他们在这本书中对表观遗传的概念有三种表述,第一种是,不依赖于DNA序列改变的、“可遗传”的个体表型的改变;或在基因本身的DNA序列未变的情况下,基因在表达和功能上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第一是DNA序列没改变,第二是个体表型改变,第三个是强调了可遗传。但是,第二种表述怎么说呢?第二种表述说不改变DNA序列,而是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与活性改变基因的表达与功能,并最终造成个体表型的改变。它里面也强调了以下几点,第一个是DNA序列不变,第二个是染色质的结构或者是活性有改变,从而导致基因表达与功能改变。但这个描述里没有强调可遗传。第三点是不改变DNA的序列,通过改变染色质的结构和活性改变基因的表达与功能,并最终产生可遗传的个体表型的改变。这里面也强调了可遗传。那为什么同一本专著里头它有1-2个或者是1-3个不同的关于表观遗传概念的定义呢?我想可能还是因为就是这个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一个定义。我们最后也是征求了很多专家的意见,包括咱们国家专门做表观遗传研究的院士,最后得到了他们的这个普遍认可,我们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定义。这是教材中的黑体字,就是,“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所以我们认为,一般来讲表观遗传是可遗传的。而实际上从教材中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是柳穿鱼,是一种植物。它的花会因为表观遗传的修饰造成花型的改变。左边的植株A是正常的花,表现为两侧对称,还有一种开反常的、辐射对称的花型的植株B。如果让这两种植株进行杂交的话,那么所得的这个F1的花是与植株A相似,也就是说F1主要开的是这种正常的花。F1自交得到的F2中,绝大部分植株的花与植株A相似,绝大部分是正常的花,但也有少部分植株开的花与植株B相似。可见,在F2中又出现了反常的花。那么这就是一种遗传的表现。但这里我们为什么说的是绝大部分和少部分呢?因为它的数值(性状分离比)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在这儿,我们也设置了专门的思考题,去讨论F1的花为什么与植株A相似?F2植株的花为什么又与植株B相似。实际上,(我们设置)这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去注意到这种现象是可以遗传的。但是我想,这个遗传恐怕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讲的非常稳定的一种遗传。实际上也有研究表明,有些表观遗传现象可以遗传几代,几代之后可能这个现象就慢慢的减弱,甚至消失不见。

这快内容确实非常新,还处在研究热点之中,它的概念、实例等等还处在不断的更新中,我想老师们在教学之前、在教学中也可以多去了解有关表观遗传的一些知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