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述《蒹葭》近现代爱情观

(2012-01-17 10:10:13)
标签:

杂谈

摘要《诗经·秦风·蒹葭》在传统看法中大多数人认为其为爱情诗,在爱情基调上,《蒹葭》所流露出的感情是至真至纯的。在封建社会礼制下的男女爱情既单纯又淳朴,往往是一回眸,一邂逅就会产生深刻爱情以致相思成疾。在《蒹葭》中尽管男主人公历经艰辛,意中人儿仍是无法企及也不言放弃,即使爱慕对象是朦胧的,有距离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也不改其爱慕之心,那是一旦认定了便执着到底,不掺任何杂质的纯洁无暇的、美的爱情。

【关键词】纯真的爱情;执着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美的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中叶,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宋代的郑樵在《六经奥论》中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周代秦国的一首民歌,产生于民间。

爱情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是文学创作不变的主题,也是诗歌最钟爱的吟唱对象;那些经过众口传唱而流传至今的爱情歌曲,就像是未经雕琢的璞玉,纵然没有那些精心雕刻的玉饰美丽,但历经数千年岁月冲刷,却越发显示出清纯率真的自然本色。正如朱熹对“风”的解释,朱熹认为《诗经》的《风》大多数是民间歌谣,谱写民族风情的,而那些少男少女间的咏唱也是各自抒写各自的感情。传统看法认为出自《秦风》的《蒹葭》是爱情诗,而爱情诗是《诗经》的精华所在,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故而《秦风·蒹葭》是《诗经》精华中的精华,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广为流传、吟唱,是上古时代青年男女清纯本色的感情流露。在爱情的范围里却又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感受其清纯本色,有的从爱情载物上看,有的从爱情的追求、永不言弃的恒心上看,又有从爱情对象“伊人”上看的,也有从审美角度来阅读的。

一、从爱情载物上看《蒹葭》的爱情

蒹葭是一种初生的芦苇,鲜明茂盛;诗人采用以“蒹葭”起兴的手法三章叠咏来彰显纯净爱情。“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都是表示芦苇的茂盛繁多,诗人的爱也是如此热烈的。春秋时期距离现在毕竟也有两千多年的时间,因而,那个时代的男女文化素养与现在必然还有着差距,在情诗中也少了对志趣与情操的体现,因此才更加闪烁着至纯至真的光芒。古代的爱情多是在不经意间就产生了,也不乏一见钟情,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就是典型的一见钟情,不需要太多的侦查了解,只凭借着那一份简单的怦然心动、感情的萌发,遵循着自己的感觉,单纯的恋爱。且那时恋爱中男女的定情信物更是信手拈来,故而一支芦苇便也寄托着诗人浓烈的爱意。在上古时期的诗歌中有许多看似不值一提的载体被频频引用,不论是《关雎》中的荇菜、《园有桃》中的桃子,还是《泉水》中的泉水,那些越是简单、普遍、渺小的东西,越是会被拿来引用;越是毫无价值的东西越是承载着无价的情感寄托;一只水草、一棵芦苇、一个桃子、一淌泉水······却是那个时候少男少女感情寄托的载体,幸福理想的寄托。

现代人最爱讲爱情是无价,是不能给它定上任何价码的。此在古代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不管是我国广泛流传、脍炙人口,为了心中所爱最后纷纷化蝶的梁山泊与祝英台,还是西方双双殉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为爱而牺牲无价的生命。《莺莺传》中崔莺莺恋张生,崔莺莺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重功名而薄恩爱者,诚有浅见贪饕(tao)之罪”,不需要荣华富贵,只需“并头莲”,不求功名利禄,但求两情相悦、恩爱白头。《蒹葭》中男主人公把自己浓烈的感情从初始到渐浓用芦苇青苍苍、芦苇湿漫漫、芦苇密稠稠来表达着,体现自己的感情就如初生的芦苇,鲜明茂盛、自生强、蔓延快。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诗人认为爱是最本能、最普遍的,不需要华丽的修饰,只需要一颗最真诚的心。因而,他用最普遍的、却又可以寓意男主人公对意中人儿热烈的、肆意滋长的、自生力极强的情感的芦苇来寄托他最不普遍的痴情,用“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求索、不惧艰辛、持之以恒的追求行动来证明他的真心,这种朴素的思量显现出这段爱情的纯洁。至真至纯的爱情,因单纯而弥足珍贵。

二、从执着中看《蒹葭》的爱情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低吟浅唱,一唱三叹,娓娓道来;表现抒情主人公对意中人的翘首企盼、等待、追寻、最终难以企及,但不管道路是坎坷险又长,还是险阻攀登难,或是弯弯险难求,男主人公都是保持着执着追求的精神永不言弃。

张居正在讲评《诗经》中就说《蒹葭》是一首描写思念而不得见的诗,天下的人们如果说是在随波逐流中持之以恒的话,那很容易,但能在世人模范的表率中持之以恒的却是很难。在尘世中对于流俗沉迷不断追逐的人很多,自古以来名利和地位一直就是众人为之不懈追求的对象,但是对于这样一段未来渺茫的感情如此执着的就不多见了,即便是像在《长恨歌传》[i]里面,在中国情人节的七夕之夜与杨贵妃浓情蜜意、约定生生世世不离不弃、永为夫妇的唐玄宗,在马嵬坡兵变时仍是选择了放弃所爱、背叛了他们的爱情。《蒹葭》中男主人公在顺流与逆流中上下求索着,但意中人儿一直是“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望而莫及的,可即便是如此,男主人公仍不言放弃的追求着。雨果说过:“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并非气力”,而男主人公所拥有的便是世人所缺乏的毅力,坚持、执着的毅力。在他看来爱情并不是一定要占有才能算的上真正的爱情的,在他追求的道路上望着意中人儿就是一种幸福的,就算是求之不得的淡淡的哀伤也是一种幸福。当然,并不是说他不想要得到,要不然他也不用如此努力的追求了,爱情是在心里产生的那一刻便开始的,所以他享受追求的过程,即使结果是不尽人意,他也无怨无悔,至少他努力过,看着心爱之人就是最大的满足了。就是这种单纯的想法而使得这份感情至真至纯,就是那种不因各种阻碍而放弃的决心和勇气使得这份爱情尤为可贵。

三、从爱情对象“伊人”上看《蒹葭》的爱情

“伊人”就是女性,[ii]在全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所营造的意象都是朦胧的,没有具体的讲述恋慕对象,却又让人清楚明白的知道有这么一个“伊人”的存在。具体而又飘渺的追求目标——伊人意象,是有距离、有阻碍的。在上古时期“水是“礼”的象征,[iii]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出男主人公与意中人儿是在封建礼教制度下而相隔的,在那个时期,封建礼教的约束便是男主人公最难以克服的困难。朦胧的恋慕对象、难以攻克的困难,足以让我们想象得出,在封建礼教制度统治下生活的男主人公要坚持追求下去的动力是何等的微弱,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足以支持他走下去,但男主人公仍是执着追求,不懈的努力着。

没有具体化的“伊人”形象,我们可以把她想象成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脱俗美人儿,让人只敢远观而不忍亵渎;也可以是一位平凡无奇的尘俗女子,只因世俗的约束造成望而莫及;但不管是前者抑或是后者,对于男主人公而言都是无关紧要的,也无法动摇他的爱慕之心与执着追求的毅力。那是无关任何外界因素的爱情,只关乎追求者的内心感受,爱了就不顾一切了,就如汉乐府中的《上邪》,那是除非改变自然、颠覆四季方可相互分离的爱情;那些“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感动了无数人。这种矢志不渝的爱情,是多么疯狂、痴迷的爱恋着,除非逆转自然现象,否则不为任何因素而所动摇,只因爱上了,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原因,又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原因,所体现的爱情是如此的单纯而无邪。

四、从审美角度看《蒹葭》的爱情

1、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中认为“美感的产生缘于保持一定的距离”,《诗经·秦风·蒹葭》全诗以“蒹葭”起兴写恍惚凄迷的秋天水边清晨景象,其意境之美就在于间隔与模糊而产生的距离美。在保持一定距离下的爱情更显其真其美,因为有距离而体现出实际性,全诗是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因朦胧而更美。苏轼《题西林壁》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距离太近而无法整体性的看待事物,距离可以让我们更全面的看清事物,又使局部产生朦胧美,就像是隔江相望而江面上白雾蒙蒙,让我们能发现平时所忽略掉的优点,弱视平时看重的缺陷。黑格尔在《美学》开篇就考虑到美是不可能脱离人的心灵而独立存在的,想象力是人丰富的财富之一,《蒹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也可以是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朦胧情思的恋歌,他们在面对自己的初恋是懵懂的,所以就发挥了想象力的作用,运用了身体上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所有感知能力来把对方幻化成心中的物象,而心灵上也就产生美感情绪。因为朦朦胧胧所以发挥想象进而产生美感,由于距离了才感觉能在一起的美好,强化其心灵上的美感,看清自己心里真实所感,这是爱情的初始阶段,就如几米所说的“所有的开始都是毫无道理的美好”,或是纳兰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最初的总是最真最实最纯最美的阶段。

2、男主人公对意中人儿思慕以及追寻和等待过程中的甜蜜与“在水一方”可望不可即的苦涩,强化了《蒹葭》的凄美。追求美好,对心灵家园、理想的追求,“溯洄”、“溯游”皆从之的人生超越彰显其爱情之美。在《蒹葭》的执着中,可以看出蕴含着道家文化顺随自然的精神追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传统文化中“和谐”的艺术美。男主人公内心强烈的感情与外在景的自然契合,秋水、蒹葭与不可得的爱情相互映衬,虚实相接。全诗所展现的是一幅虚幻、空灵、凄美的秋景,清晨秋水边的景、执着而热烈的追求、求之而不得的淡淡忧伤;一切又都融在一片茫茫水雾中,淡淡的忧伤和着凄美的秋境,让人情不自禁的迷失其中。而秋水与芦花,清新秀人的美景,企盼的“伊人”求之不得,凄美动人的爱情。融情于景,意韵深长,在艺术上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情景交融的境地展现了“和谐”美,凄美的苦恋之情体现了伤感之美;对极美的景与情的追求是心灵家园与理想的一面,是人最本能的渴求的感情需要。《蒹葭》是清是凄、是空灵、是渴盼的,也因其清其凄而达到其美,也因其空灵、渴盼不得而强化了爱情的悲伤,爱情的清透、悲凄之美。男主人公一切执着热烈的追求又体现了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追求的行动态度是积极地,男主人公的爱情是清美、凄美的,是“和谐”的,是与自身融合了的;这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为了心中美好的所爱、所求,不管遇到多少阻难,都积极地向前执着追求、坚持不懈,即使无所得也不悔,诚如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因为爱情已经纯粹的融到心里。不只是对精神的追求、志向的执着、理想的渴盼,这是空灵的境界美;玲珑剔透、有所依附的心灵美;执着不悔、清凄的爱情美。

3、上古诗歌《蒹葭》是美的,他的‘美’感染了无数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纵观全诗,《蒹葭》融合多种美于一身,表达美、意境美、自然美。全诗语言自然纯朴,以“蒹葭”起兴,采用三章叠咏的形式表达,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大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玲玲如振玉,累累如贯珠”,集众多美于一体,抒情主人公用自然淳朴的语言来表达感情、用秋水芦花的清幽意境来相衬感情,表达美、意境美、音乐美、自然美都融入淳朴的爱情之中焕发出爱情之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在爱情范畴里大多数作者们虽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解析《蒹葭》,但所写的爱情体现的都是至真至纯、美丽的,不管是精神上的追求、物质上的载体还是心灵上的感受,亦或是审美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到浓时,蚀骨;酒到深处,回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世情炎凉,情如珍酿。爱到深处便会痛到骨髓,牵动神经,而《蒹葭》里抒情主人公所述的这种纯真清美的爱情更是“万年珍酿”,浓香、蚀骨、回肠的。



注释

[i] 《长恨歌传》唐人著名传奇小说之一。本篇有几个传本,文字各有异同,以载于《文苑英华》的较好,选入《唐宋传奇集》和《唐人小说》里。通行的《唐诗三百首》里即以本篇载于白居易《长恨歌》的前面。《长恨歌传》载:“天宝十载秋,七夕之夜,玄宗与贵妃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郎织女重逢的悲欢场面,密誓要世世结为夫妻,言毕,抱手呜咽”

[ii] 李展,《〈蒹葭〉与诗人的审美》,《美与时代》,2004年第一期

[iii] 何新在《学宫、辟雍、冠礼以及死亡与再生》中说:“远古的男女隔离制度正是把男女的集体宿舍建立在有水环绕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佚名,《诗经》,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7135-136

【2】       关中梅,《解读〈诗经〉中的爱情诗》,《美与时代》(下半月),20044

【3】       霍珍,《〈蒹葭〉与〈湘夫人〉比较分析》,《青年文学家》,20096

【4】       高志明,《爱情的白日梦--〈蒹葭〉主题辨析》,《云南电大学报》,20054

【5】       杨美芳,《〈蒹葭〉中的朦胧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

【6】       李涛,《〈诗经·秦风·蒹葭〉的审美生成》,《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152

【7】       孙柏林,《天籁之妙,情感之美——〈蒹葭〉赏析》,《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3

【8】       任东升,《〈蒹葭〉诗意之我见》,《青年文学家》,20099

【9】       陈生玺,《张居正讲评〈诗经〉上册》,学林出版社,2009·2,169-170

【10】   杜鹃,《不同的地域一样的清纯——读上古时期东方爱情诗点滴》,《阅读与写作》,19988

【11】   武学军,吴洁,《中国人的诗意存在——〈诗经·秦风·蒹葭〉的文化心理解读》,《理论月刊》,2006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