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随笔 |
文言文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并不关心,当教师要求他们翻译课文时,他们则对答如流;当教师要求他们解释某个词语时,他们则无法立即回答。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们手头备有文言文翻译资料,当教师要求翻译时,他们照本宣科;当教师要求解释词语时,他们因不能立即查阅到某一词语的解释而无法立即回答。
这种现象表明,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配合教师,根本不知道要学习些什么。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呢?我认为:
一、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文言文传统的诵读方法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有利于明白作品的主旨,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古汉语的运用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
二、归纳整理,培养学生积累知识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将文言文知识归纳整理,如《实词表》、《虚词表》、词类活用的几种情况、《一词多义表》、《多词一义表》等等,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只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教师为学生归纳整理只作示范就可以了,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明确: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2137.png如:1、多词一义: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6870.png
举一是为了反三,通过比较归类,提高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积累知识的好处。
三、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古代典籍文献中的文言文距离现在比较遥远,后人在阅读时由于某些原因,对其理解往往不尽相同。翻译时可能略有不同,有时甚至大相径庭,因此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只要言之有理,都应该给予肯定。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于“何有于我哉?”有两种翻译1、谦虚派:我有哪一样呢?(我一样都没有。)2、自信派:对我来说有什么呢?(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又如语文版《伤仲永》中“父异焉”翻译为“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当然没有错,但对“焉”字却不作解释。有些学生大胆质疑,“焉”字与“对此”究竟有何联系。原来,这里的“焉”字应该解释为“于之”(对此。于是介词,对;之是代词,此。)
学生提出质疑的精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学生如果不提出质疑,教师照本宣科不作解释,学生又怎能深入了解课文的内容呢?
教学《愚公移山》时,有些学生对愚公的做法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愚公的做法没有从实际出发,精神可嘉而行动不智。对于学生的见解,老师应先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从古人创作神话寓言故事的目的说起,神话寓言故事寄托着古代人们的美好愿望,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希望读者学习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
四、利用方言特点,培养学生文言应用能力
在教学文言文和古诗词的过程中,我发现潮汕方言与古汉语很相近,如果用潮汕方言的意思去理解文言文和古诗词,往往是正确的。
潮汕方言有大量的词语与文言词的意思是一致的。如:
1、你和我一起行(你和我一起走路)。(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行”一致。)
3、洗面(洗脸)。(与“面如土色”的“面”一致。)
4、食未(吃饭了吗)?(与“食不饱,力不足”的“食”同为“吃”的意思。)
潮汕方言在词类活用方面与古汉语也是一致的。如:
1、象掉对方的马(用象吃掉对方的马)。
2、车干池(用水车把池塘的水抽干。)
(车:用水车,名词作状语:干:把……抽干,形容作动词)
有些古诗用普通话朗诵不押韵或不合平仄律,用潮汕方言朗读却非常完美。
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遥知兄弟登高处,
本诗用普通话朗读,“亲”与“人”并不押韵;“节”字不合平仄要求。“节”字普通话读平声,潮汕方言读仄声;若用潮汕方言朗读,则本诗既押韵又合平仄要求。
潮汕方言区的师生,如果能将日常用语与古汉语进行比照,学习文言文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