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昨天刚新鲜出炉的暴雨准确率引起“风波”不小,今天推出“怀疑人生系列”第二弹【华山论剑!台风预报中神通】,讲讲气象台与台风这个“胖子”之间的不解之缘!
海上的胖子,看你往哪走!
如果说暴雨的形态是多点开花、无处不在,那么对于沿海地区的筒子们来说,一年一度的台风季就是重头戏。一个圆滚滚的胖子,不远万里从海上吹过来,携风带雨,破坏力极大。与我国相邻的西北太平洋作为台风的温床,平均每年都要贡献出27个大胖子,能登陆影响我国的达到6-7个。深受台风之苦的中国,自然对台风的预报极为重视。
要对付一个有心机的胖子,可不是什么易事。台风自带太极体质,我转!我转!我转转转!哼,就不信转不晕你!中心眼区虚实不定,没有台风眼的台风也是台风;路径扑朔迷离,一会儿“甩头北上”,一会儿“蛇形打转”;要是再碰上几个胖子约好一起来,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面对画风如此清奇的胖子,我们的预报员表现如何呢?挺起胸脯,大声告诉你,目前,我国的台风预报水平世界领先,尤其台风路径预报表现优异!2016年,我们的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在66公里,120小时的误差在364公里,预报误差小于美国、日本的气象同仁。
说到这里,又有吃瓜群众发问了,啥?多少?近百公里?都够我从北京去趟天津了!同学,你要是这么说,我就~!@#¥%……&*为了照顾一些喜欢吃瓜但对气象没啥概念的群众,附赠手残图一张,图中圆圈就近似成台风一枚,红色圆点代表实况定位,蓝色圆点代表预报定位,它们的距离就是那66公里,你还会觉得这误差大吗?嗯?
让全球都为之疯狂的胖子
台风预报和之前说的暴雨预报同也不同。相同的是,目前公众所能看到的预报也都是基于各国的数值预报产品再加上人工订正的结果。各国的数值预报产品,又叫客观预报产品,除了自家产的葡萄模式(此处为第四天科普硬广),还有日本、欧洲中心、英国等模式,以及新进后起之秀的集合预报,说一句琳琅满目也不为过,这些都是台风预报的基础。
此外,与暴雨预报不同的是,因为台风跨区域,影响大,还有其他国家的主观预报可以参考,也就是他国预报员对模式预报修正后的产品,比如美国、日本等。目前,美国的台风预报信息6小时发布一次,日本的预报信息3小时发布一次。我国的台风预报信息在48小时海区警戒线外6小时发布一次,进入48小时海区警戒线改为3小时,进入24小时警戒线变为1小时,临近台风登陆时,还会根据需要进行半小时定位。
中央台如何抓准胖子路径,成就华山论剑之巅?
前面充当王婆,又自吹自擂了一下,下面就放点干货,进一步为大家揭秘:胖子为什么这么胖(划掉)吃瓜群众为何只吃瓜(划掉),咳咳,我国的台风预报他为什么这么准!他怎么就那么准!他还能怎么准?
简单说,这么准是我们掌握了先进的台风预报技术,同时我们不畏惧成吨的工作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说到先进的预报技术就不得不提到这两年的气象界“新贵”——集合预报。它的源头还得追溯到数值预报身上,本身数值预报简单说就是一套复杂的运算方程,我们把其中X、Y、Z等观测到的气象数据,代入求解,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未来的天气状况,也就是所谓的天气预报。
集合预报在数值预报上又进了一步,因为考虑到观测的数据必定会有误差,同时运算中一个小参数的改变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为了更严谨一些,气象学家考虑多种情况,将初始值和部分参数进行微调,代入方程求解,就好比春天种下一粒种,秋天稻米白花花,我们得到了一堆的预报结果,这就是集合预报。总之,集合预报就是设定了不同条件、状况计算出来的预报结果,表现了预报的多种可能性。
而中央气象台台风预报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呢?第一步,我们获取台风的定位信息(这个大家都会做,不稀奇)。第二步,把定位信息和集合预报叠加到一起(啊哈,这也很简单,小学生都可以做到)。第三步,寻找出与实际定位信息最为接近的预报路线,将符合实际路径的多条预报路径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最终的台风预报。
吃瓜群众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就这么简单!?是啊,就这么简单,道理说通了谁都明白,但是发现并发展这个预报思路的人就是难波丸(NO.1)啊!
还记得第二朵花么?有了先进的预报技术,还需要一个关键点才能奠定我们优异的预报准确率,那就是逐小时订正预报。这个说白了是个笨功夫,在台风进入24小时海区警戒线后,我们的预报员会每小时整点对台风预报进行更新,根据台风实况及时调整最新预报。这样滚动预报的效果虽好,但是后面的工作量也是非常惊人。所以,一到台风季,会商室的台风预报区域,就人山人海、彩旗招展、昼夜不休,不是一句简单的辛苦可以带过的。
(此处插入广告:最全最新最准确的台风预报看谁?姆们!姆们!姆们!)
台风预报任重而道远
上面那条夸完了自己,也要敢于直面不足和挑战,虽然一向脸皮比较厚,习惯表扬与自我表扬,但也有着清醒的认知。相比于战绩赫赫的路径预报,台风强度预报以及登陆台风的风雨、风暴潮等预报近些年来进展不大,难觅突破。
就拿台风强度预报来说,从第一步评估台风强度方法上来讲,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仍是三十多年前就发表的方法,迟迟没有新替代品。再加上观测资料的单一,预报方法和思路进展缓慢,致使国内24小时台风强度(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预报误差较大,有时候这种误差能相差一个级别,比如预报台风强度,实际却是强台风。这个差别在海上还没有什么,但一旦台风登陆,这种强度误差就有可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另外,站在公众的角度来看,台风在哪登陆,台风有几级,台风路径什么的其实都不重要或者没那么重要。对他们来说,切身的体会是雨会下大多,风会刮多久,会不会引发海水倒灌,出现风暴潮?这时候气象台一味宣扬自己台风报得准,却忽略了登陆福建的台风伤浙江伤得最深,这些配套预报跟不上,老百姓也不会感同身受地觉得你报得准。
PS.本文涉及的台风预报等相关专业内容得到多才多艺的'聂臻臻'师兄,以及才德兼备的‘诸葛睡虫’师兄的细心指导,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