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我国华北、黄淮等地出现了多次雾霾天气过程,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污染,然而在我们的回忆中,如此严重的雾霾天气在夏天却是少之又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季节性差异?这就要说到冬季雾霾的帮凶——逆温层。
逆温层是什么玩意儿?
中学时代老师告诉我们,在我们生活的对流层,气温是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逐渐下降的,并且还给出了每升高1000米,气温便会下降4-6℃的阈值,这也被称为垂直温度递减率。这个结论虽然对于整个对流层来说是基本适用的,但有时在某些区域或高度上却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也就是随着高度上升,气温也跟着升高的现象。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逆温层到底长啥样,我们给出一张2015年12月28号早晨8点,河北邢台的气球探空图(T-lnP图),它反映了当地大气的垂直状态。你可能要问这是什么鬼?不要被这张图吓倒,相信你的智商,因为除了知道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高度以外,你需要关注的只有那条被箭头指向的蓝色线条,它反映了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情况。
从整体上来看,这条气温曲线的值是随高度增加而越来越向左侧偏移的,这就说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然而箭头所指的地方正是逆温层所在的位置,在曲线的这一小段,随着高度增加,气温曲线却是向右侧偏移的,也就是说,高度越高,气温也越高,与整体变温趋势恰好相反。
那么问题来了,逆温层有什么影响?这种现象是怎么出现的?
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抑制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厚的逆温层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城市的上空,近地面的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厚,烟尘遮天蔽日,空气污染势必加重。在先前给出的探空图中,邢台地区近地面逆温层的厚度有760m左右,可见此时近地面的空气非常稳定,污染物很难在垂直方向上扩散,如果大量排放污染物,在水平方向风速也较小的情况下,就可能造成污染物堆积,使环境变差。
逆温层有多种成因,主要可以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其中,辐射逆温和平流逆温都是冬季常见的逆温形式。
我们知道冷空气的密度是要大于暖空气的,简单说来就是冷空气总想往下沉,而暖空气总想往上跑。在夏季,近地面的空气受到地表很强的加热作用,温度较高,因此这些空气会向上空运动,与之相对应的,高层冷空气则会下沉,这样就形成了垂直方向的空气交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流运动。而在冬季,情况则恰恰相反,夜间,地面向外发出大量辐射,迅速降温,而由于白天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又相对较少,这样就造成了近地面空气温度低,而高层空气温度高,因此近地面的冷空气不会向高空运动,高层的暖空气也不愿意降落到地面,于是各自保持着稳定的状态,在垂直方向上也就没有了空气交换,这样,一种逆温层就形成了,我们称之为辐射逆温。
平流逆温主要发生在中纬度沿海地区,并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出现,有的还可以持续好几个昼夜。
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时,便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越接近地面的空气降温幅度越大,而上层空气则受冷地表的影响小,降温较少,于是逆温就出现了。
冬季,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海陆温差较大,当海上暖湿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出现较强的平流逆温。这种逆温往往伴随着平流雾的形成,这也是沿海地区雾和霾常同时或先后出现的原因之一。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