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的个案研究
潜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张海燕
摘要:自伤性行为危害极大,它会给个体带来直接的身体伤害。本文运用了个案研究方法,对一名孤独症患儿进行为期3个月的研究,分析探讨了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的成因并设计了干预措施。研究结果为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提供了一种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孤独症 自伤行为 个案研究
一、引言
孤独症儿童存在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以及重复刻板行为,导致他们在沟通时表现出许多问题行为,或通过这些问题行为来达到获得关注或实物、逃避任务等目的。而且因为有自伤行为的患儿多半为多动、行为过击伤人,所以难以管理和训练,这种极为不利的迹象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如何对其行为干预寻找替代行为时,就要首先了解该行为的功能目的,对症下药。
二、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汪某,男,9岁,在幼儿两岁半时家长发现异常,便将幼儿带到北京儿童医院检查,确诊为孤独症。该生能发简单的单音和叠音,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都表达不了。性格急躁,等待能力缺乏,情绪控制能力很差,在要求做一件其不愿意的事情或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通过大喊大叫或咬自己、打自己的行为来表达不满情绪。由于语言发展受阻,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个案经常出现自伤行为,主要表现为咬自己的手、或打自己的头,在校期间由患儿母亲陪读。
三、研究方法
1、研究时间
2015年9月至2015年11月
2、研究地点
潜山县特殊教育学校
3、收集资料
主要采取非评估的方法:访谈法、观察法
访谈法
从对患儿父亲访谈了解到汪某的母亲没读过书,对患儿的教养方式以打骂为主。个案言语表达能力较差,当个案的需求没有达到预定的满足时,经常出现自伤行为。
与教师访谈,反应汪某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比较惰性,老师要他自己选一支笔涂颜色,他不愿意就会咬自己。当他想得到某个物品时,他也会出现这种自伤行为。
观察法
根据以上人员的访谈结合我对个案进行了两星期的观察记录,主要行为问题如下:
自伤前因
|
发生地点
|
自伤现象及伴随情绪变化
|
外界处理
方 式
|
处理后果
|
功能
|
妈妈要求他串珠
|
家里
|
咬手、激动
|
打骂
|
自伤现象更严重
|
逃避任务
|
老师要求涂鸦
|
教室
|
尖叫
咬手
|
忽略,坚持上课
|
约3分钟停止
|
逃避任务
|
看着牛奶,妈妈没给
|
家里
|
乱蹦,打滚、咬手、打脸
|
打骂
|
自伤行为更严重
|
想要得到物品
|
老师要他握剪剪纸
|
教室
|
咬自己手
|
命令其停止
|
可听从指令停止
|
逃避任务
|
综合访谈法和观察法可知,汪某自伤行为主要功能为逃避任务,想要某个物品。
4、积极行为支持干预
积极行为支持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调整导致问题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减少问题的动因,使汪某的自伤行为失去存在的条件
,第二、提升汪某的适应性替代行为帮助他提高沟通与社交能力,用这种能力满足自身的需要。第三、用各种自然存在的和人为设计的结果来强化汪某的适应行为、消退自伤行为。根据上述问题,本研究共对汪某进行三个月的干预,具体干预策略如下:
1、在愉快的环境中预告先知学习任务并及时对参与和努力行为进行强化来塑造积极行为
由于汪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针对汪某的逃避行为,教师可在安排任务前告诉幼儿,做好了就可以休息来减少幼儿的焦虑不安,因为幼儿长期生活在家长的打骂下,幼儿缺乏自信,因此干预的重点在于培养汪某的自信心,要对他积极参与的行为或努力的态度进行强化,而不是对完成的质量进行强化。例如:区域内涂鸦,幼儿主动选择一支笔并自己涂,虽然幼儿涂到区域外了,教师也要对此努力进行奖励,并说明强化的原因。强化物要多样,让孩子自己选择。一般从直接强化(奖励孩子最爱的物品如:吃的或玩的让孩子自己选)慢慢发展到间接强化(社交性强化)表情要夸张,如:哇真棒,跟老师耶一个,这样让孩子乐于学习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并指导家长如何和孩子沟通,比如:一起商量每天具体完成多少练习,如果按要求完成了就获得约定的奖励。由此给汪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2、学习恰当的表达
教师通过示范教导汪某正确的表达需求方式,从而替代自伤行为,如:当幼儿想要某个物品时,教幼儿伸手表示要,或用手指。
3、使用消退策略
消退是指行为者在某个情境或刺激下,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但是反应后没有跟随长用的强化,在此情况下,下一次在类似情境中该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因孩子每次想回避要他做的事情(如涂颜色)时,他就会发脾气,打头、咬自己等,为的是让你停止下来对他让步。老师应在他发脾气之前告诉他,涂好了就可以休息。如果孩子还是回避,首先老师忽略,不看孩子,就当什么是都没有发生。或许他情绪会升华,这时老师要制止,要强行幼儿手放下,背后,站好。并引导学生数十个数字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时孩子可能安静了,再回到座位上继续课题学习直到老师认为满意为止。总之,有要做的是奖励(强化)你所希望的行为,忽视你不想要的有干预的行为。例子:在确定了孩子总是尖叫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之后,你要做的就是每当他尖叫时都不理会他,切忌在他尖叫时哪怕只是看了他一眼,或不自觉地做出某个身体动作,让孩子察觉到他的做法对你产生了影响。当孩子安静时要及时强化,如:安静了真棒,这样孩子慢慢的懂得原来这样是安静。
4、结果
情绪的改变:汪某的情绪在研究进行两个月时就得到了积极的改善,很少会出现尖叫了。
自伤行为改善明显,在不受大刺激下基本不会发生。
经过三个月对孤独症自伤行为问题的个案研究,知道改善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问题的研究是一项辛苦的工作,每天都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并及时调整策略。对他们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强化,从而建立他们的良好行为。每例孤独症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本文只对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进行了一个个案例研究。不具有普遍性。但希望给相似孤独症的儿童家长及学校教师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辉.行为矫正技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2006· 3.19.
[2] 焦公凯.鞠红珍.儿童孤独症自伤行为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杂志,1999(1)15-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