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设计教学演示文稿PPT的艺术与技巧
(2012-03-28 21:34:46)
标签:
宋体讲演者幻灯片听众信息技术杂谈 |
黎加厚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今天Web2.0时代,我们探索了近十多年的教育技术,讨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资源库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Moodle课程设计等等,我注意到,其实,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用好PPT,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最基础的技能。
世界著名的幻灯片共享网站(http://www.slideshare.net/)上面的一份资料介绍说,目前世界上,每天至少有3亿人在看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我们无需追究这个说法的数据是否准确,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的周围,PPT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的信息技术工具。从顶尖级国际学术会议,到基层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从决定上千万元投资项目的论证报告,到决定命运的5分钟求职演说PPT,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PPT是否设计精彩,已经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工作、事业与人生。
如果问问 周围的老师和学生,你会不会使用PPT?大家都会不加思考地说,当然会用,似乎现在谁不知道PPT,就好像清朝时代的人不知道计算机一样。但是,一般人使用PPT,只使用了PPT的“打开文件、打字、设置属性、保存、播放演示”等几种初步的功能。这就是IT界流传的二八定律(80%的人只是用了一项技术的20%功能)在PPT上面的再现。
PPT的设计和讲演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够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PPT? 根据许多教师的经验,可以参考下面介绍的七项基本原则:
一、
在教学活动中,PPT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思想和信息的媒体工具,一堂课是否精彩,关键是教师而不是工具,不能本末倒置,把PPT的设计看得比内容和受众更重要。教师设计教学,首先要关注你的学生,关注你的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教学的需要,根据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设计和使用PPT,目的是利用PPT来促进和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PPT可实现两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作为一种可视化的辅助工具,以支持讲演者的讲授;第二个功能是PPT作为独立存在的媒体或读物,传递讲演者的思想或教学信息,供学习者阅读学习。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PPT是以第一种功能为主。
常见误区:许多讲演者仅仅把PPT当作发言稿来撰写,使用PPT替代发言稿,没有充分发挥PPT在报告讲授过程中的视觉辅助作用。这导致听众往往努力去阅读屏幕PPT上面的文字发言稿,干扰和分散了听众对讲演者本人发言的注意。
设计原则:
l
l
l
l
l
l
二、 简洁即美
PowerPoint的英文原意是“重点”、“要点”的意思,就是利用计算机和投影仪将你的发言重点、以及相关的辅助资料呈现在屏幕上,让听众能够看到你的发言要点。PPT只是辅助你的讲话,而不是替代你的发言。所以,PPT的设计要简洁、突出重点、观众能够清楚阅览。
常见误区:讲演者在PPT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或者字体的颜色与背景的颜色混为一体,或者塞满了各种图表与曲线,课堂上的听众看起来十分费力;有时候讲演者看着屏幕读PPT讲稿,讲课变成了照本宣科,让人昏昏入睡……
设计原则:
l
l
l
l
三、 换位思考
不要习惯于仅仅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PPT,要知道PPT是给听众看的,听众就是上帝,你的PPT永远是为听众服务的,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换位从听众的角度思考如何设计PPT。
常见误区:讲演者在自己的计算机屏幕上面设计PPT,无论字体大小、色彩、图片细节都看的十分清楚,但是到了会场,投影器将PPT射到墙上或屏幕上,坐在后面的听众却感觉是一头雾水。要记住,听众不是坐在办公桌边看你的PPT。
设计原则:
l
l
l
四、 结构一致性
学习与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的过程,配合讲演的PPT也应当是突出讲演主题、清晰表达教学内容,辅助学习者认知,逻辑层次得当,只有当无关的材料(词语、画面和声音)被排除而不是被包括时,学生学得更好。
常见误区:教师在PPT上面堆积过多的内容元素(文字、图片、色彩、动画等等),干扰了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和记忆;屏幕版式排列杂乱,前后幻灯片之间的内容联系缺乏逻辑顺序,使听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设计原则:
l
l
l
l
五、可视化思维与表达
与人们常常使用的文字和语言来表达思想不同,可视化是指将讲演者的思想主要通过可以看到的图片、图形的方式传播。由于PPT主要用于教学和会议等场合,至少有二个原因特别需要注意可视化思维与表达:
首先是时间原因,在讲演过程中,PPT是由讲演者操控,配合讲演的进行而翻页,观众无法自己控制阅读PPT的时间,所以,观众看PPT时,不像阅览word可以自己细细品味和反复浏览与思考。可视化图像传播的优点是,人看文字是线性阅读,并同时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在自己的头脑中转换为意义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人看图像是瞬间完成并同时转换为意义理解,阅读理解图像的速度比文字快。同时,这也是报告会和课堂教学的特点的环境的要求,没有时间让观众细细阅读屏幕上面的大量文字,只需要在第一瞬间给观众一个大致的印象即可。因此,要求讲演者把自己大段的文字或丰富的思想转换为可视化图片表达,PPT不需要象写word一样面面俱到。
其次,可视化图像能够更好地传递复杂的信息,能够恰当地辅助讲演者的发言,不会重复讲演者的语言。有人说,一幅图胜过一千句话,图像所传递的信息量大于抽象的文字和语言符号。可视化图像与文字、语言、讲演者的体态表情等元素互相配合,共同传递复杂的思想和信息,效果会比仅仅使用文字更好。
常见误区:讲演者把PPT当成word使用,或者干脆从word文件中把相关段落复制到PPT中,在报告会场上,要么是讲演者的语速远远落后于听众看完屏幕上面文字的速度,要么是观众在会场上根本无法细读PPT上面的文字段落。
设计原则:
l
l
l
l
l
六、设计印象深刻的PPT
设计制作很差的PPT会干扰你的精彩报告,降低讲演者的讲授效果;反之,精彩的PPT让观众难忘你的报告,甚至会不胫而走,被人们辗转拷贝传播流传,极大地拓展你的传播效果。
常见误区:大多数人设计使用PPT,选用标准的模板,以文字表达为主,人们在各种场合看到的PPT千人一面,没有特色,不能够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教学效果平平。
设计原则:
l
图17-4 “高桥法”PPT文字设计
l
记住一些搜索图片的网址,分享全球优秀的图片,并根据自己当前的讲演,修改和再设计图片。
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
Google图片:http://images.google.cn/imghp?hl=zh-CN&tab=wi
新浪相册:http://photo.sina.com.cn/
altavista 图片:http://www.altavista.com/image/default
yahoo 图片:http://images.search.yahoo.com/
WIKI图片: http://www.wikiimages.org/
l
l
图1至4是根据上述PPT设计原则,对一位教师的PPT设计进行修改的例子:
图1 修改前的PPT设计
图3 修改后的PPT设计(2)
修改前的PPT上面太多文字,基本上就象word文章,但在视觉上,它对讲演帮助不大,尽管PPT上面的信息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关键是,听众对这些信息的获得应该来自讲演者的讲述,而不是费力地阅读屏幕上面的这些文字。
修改后的PPT(1),将这一段文字整理归纳出三个要点。
修改后的PPT(2),将三个要点抽象整理为三个关键词,并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现三个要点。
修改后的PPT(3),呈现报告主题,提出问题,采用图片给听众产生视觉冲击,配合讲演者阐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哪些问题?原来的整段文字被放在备注栏中。一幅配合报告主题的艺术而漂亮的照片,可以让听众在平常单调的学术报告中带来美的享受,体验和发掘学习生活的美感。
七、持续改进
教师希望不断提高自己的PPT设计艺术,要注意学习和积累自己和他人经验,具体的建议是:
l
l
l
l
——原文载《教师博览》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