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反腐成绩单放榜时,大数据揭秘内控反舞弊圈现状

标签:
反舞弊内控职务犯罪 |
分类: 公司反舞弊 |
每年年末年初,都是各大企业争先发布反腐公告的时候。除了我们熟悉的腾讯、美团、伊利、TCL等企业,元气森林、361°、钱大妈等也纷纷加入了高调反腐的行列。
作为专业从事内控与反舞弊法律服务的机构,上海星瀚律师事务所企业内控与反舞弊法律中心长期关注并研究舞弊犯罪及其司法审判情况。每年上半年,我们会针对常见的职务侵占、挪用资金、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利用计算机实施舞弊等重点舞弊刑事处罚罪名,选取上一年度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刑事判例进行详细数据分析。
本文,我们结合多份通报中透露的信息及《2021年度中国企业员工舞弊犯罪司法裁判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的数据结果,与大家分享以下几个现象,以期为企业的内控反舞弊工作提供参考。
现象一:职务侵占、挪用资金成最大隐患
在2021年中,依据舞弊罪名进行统计,职务侵占案件涉及被告人依然最多,为1655人,占总数的67%。这与我们在大部分通报中看到的基本一致。挪用资金案件被告人共445人,占总数的18%。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的统计中,由于有一例特大挪用资金案件,挪用资金罪涉及的总金额超过了职务侵占,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长时间的、持续性的舞弊对企业而言危害极大,应该引起重视。
同时,与需要接触更高的权限或是一定的特殊不同,职务侵占与挪用资金的犯罪门槛相对较低,行为人较多为一般员工,大基数人群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容小觑。
现象二:民营企业扛起反腐大旗
《报告》根据企业性质,将被害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一直以来,民企都是大力反腐的主力军,在总共1357个被害企业中,民营企业共1219家,占比89.83%。而在2021年的舞弊案件统计中,我们发现外资企业占比有所上升,国有企业占比明显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相关数据显示,100人以下的小规模企业中查处舞弊案件的数量占比较大,而且舞弊案件给小规模企业造成的平均损失,相比较大规模的企业而言,也更为严重。小有小拿,大有大贪,舞弊行为可能渗入每一个细微的漏洞并最终造成巨大的损失,千万不能抱有“我们就是个小公司不会发生舞弊”的侥幸心理。
现象三:五大行业难逃舞弊魔爪
得益于行业的开放风气,互联网企业在反腐工作上一直起着先锋引领的作用,我们也更多地能在反舞弊工作中见到他们的身影。但是,根据《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仅排第五,前四位依次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这五类行业合计占总数的71.04%。以成立于2012年的钱大妈为例,从去年12月底至今,已发布7篇通告,涉案人员下至普通专员,上至相关负责人,反腐决心可见一斑。传统企业多年来积攒的内部问题,加之外部环境不断改变所带来的新风险,都亟待处理,这或许也是越来越多各类型企业摒弃“家丑不可外扬”的理念,加入高调反腐阵营的原因之一。
现象四:五大行业难逃舞弊魔爪
管理(经理)岗和销售岗,依然是舞弊案件最高发的岗位,在2021年度数据中,其总数占所有岗位发案数的64.56%,与历年的数据结果相同。从元气森林发布的通告来看,查处的人为西南大区销售负责人;361°的涉案人员包括成型主任、组长……这也提示企业对这类易滋生舞弊的岗位应当做到权责清晰,权利相互制衡。
结语
星瀚企业内控与反舞弊法律中心在长期关注该领域时,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内部舞弊、商业贿赂的严重性,不仅虚增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损害了企业的经营环境、商业声誉,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我们建议企业在日常的内控反舞弊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不断完善并严格落实内部相关制度管理。企业可对内部流程运作设定具体的授权和审批流程,权责细化到各级人员,未经授权和批准,员工不得擅自经手处理。
第二,优化岗位职责权限设置、设立轮岗制度。在《报告》中,我们发现入职年限在3年左右的员工,由于其在公司内部的职位和工作都趋于稳定,开始接触重要的交易或往来,有了一定的舞弊基础,更容易进行舞弊。企业应对敏感岗位建立轮岗机制、做好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对管理、销售这类贪腐高发岗位定期审查。
第三,畅通内部举报渠道,积极自查。关于如何建立公开、有效的投诉举报管理制度,我们曾在《从这份反腐通报中我们能学到什么……》一文中具体展开,此处不再赘述。
本文为星瀚原创,如需转载请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