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时隔四个多月,深受大家喜爱的“卫新的办公室”主题又回来了!在上一个季度中,我们主要着眼于走进卫新办公室的人,记录了卫律师与创业者的对话、与法学专业在校生的分享、与同行分享律所管理、与女律师交流执业经验、与社群的伙伴畅想未来律所……内容生动、有趣、接地气,卫律师的办公室一度成为观光景点。
而这一季,我们给了卫律师一个命题:创办一家律师事务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且听卫律师娓娓道来……
创办一家律师事务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①
很多人都知道,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放弃了法院的Offer投入了创业公司的怀抱,见证着一家房地产企业从寥寥几人发展到百余人的规模;但很多人不知道,我转行成为律师后所在的第一家律所其实也是创业阶段,我经历着他们的筹备、招聘、发展……当然,也包括合伙人之间的分歧。所以我的心里一直有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在说:如果我有机会做一家企业的话,一定会不一样。
2010年的四月,我30岁。生日那天晚上很简单,和家人吃完晚饭,我躺在床上发呆,迷迷糊糊的,凌晨12点时突然清醒起来,我对自己说:人生进入下半场了,希望在自己30岁的这一年,一定要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当然,许愿的时候有些隐隐不确定的是:究竟是换一个平台还是干脆就自己创办律所;不过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那颗萌动的种子在心里开了花,我终于还是走向了创业的道路。支撑着我的是家人的支持、同伴的信任、以及我一直认同着的那句话“失败趁年轻”。
虽已时隔六年,但当时的那种对未知世界的憧憬和对探索这份未知的兴奋依然记忆犹新。当时一些熟悉的、不熟悉的律师朋友知道我的想法后都有意向参与,基于前两次在创业公司工作的经验,我有一个感触:初创阶段,集体决策的效果往往不如独立思考;而且也有研究表明,在公司规模较小的时候,频繁讨论、投票所能产生的力量和作用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大。所以我决定了,我就自己前期苦一点、多担点风险和责任,把律所的模型先搭出来,健康的活下来,然后再招募真正能长久在一起的合伙人。
于是,律所筹备过程中就是我带领着六位小伙伴,包括陈蕾律师、顾晓静律师、陈侃律师、雷声律师、小燕(张燕)以及君珍。
办律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名字。我一直对“星空浩瀚”这四个字情有独钟。一方面是因为康德的那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另一方面就是与我的名字有关。因为我叫卫新,很多人都自然会跟“卫星”联想到一起,小时候犯了个错误被校长抓到,校长问说:“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卫新。”校长听后颇具讽刺意味地说:“要是同学们都像你一样,一个个卫星都上天了,那我们学校就满天繁星了。”我觉得,满天繁星的感觉挺好的。
而且我一直有一个观念,律师是个性很鲜明的专业服务提供者,而我要做的就是一家明星律师事务所,律所中的优秀律师都可以成为明星律师。这个想法和“星空浩瀚”亦是契合,同时我也希望这家律师事务所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如星星般明亮闪耀。于是我在核名名单上填了两个名字,第一个是“星浩”,同时暗合“浩然正气”;另一个就是“星瀚”,有着广袤无垠的感觉。后来核名结果出来了,“星瀚”通过核名,伙伴们都说其实更喜欢星瀚,感觉有无限的可能;对此,我很高兴。
至于“星瀚律师事务所”的英文名称应该怎么翻译,我们开过一个会。最简单的翻译方式自然是拼音,但我们总想要一个不一样点的英文名字。于是酷爱篮球的雷声律师就提议“ALLSTAR”,这个“全明星”的概念与我想要的律师事务所的状态不谋而合,所以我们最早的英文译名是ALLSTAR LAW FIRM.这个名字很容易让涉外客户产生深刻的印象,但也不免让人误解我们跟篮球、跟NBA真有什么关联;毕竟“ALLSTAR”是一个专有名词。今年,我们的官方网站要改版,所以我们全所讨论了一下,到底要不要同时变更律所的英文译名。我们的涉外业务律师说,如今中文越来越流行了,直接叫XINGHAN LAW FIRM也是不错的,至此,星瀚的译法回归了最为传统的拼音,其实我有点怀念充满勇气的“ALLSTAR”的年代。
律所有了名字、然后就该有个家了。那年夏天,君珍带着我看了很多写字楼。我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陆家嘴办公,当年一直觉得在陆家嘴办公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如果开车上班的话,延安路隧道一直很堵;但是如果乘地铁的话,地铁又非常拥挤,穿着西装挤地铁真的是不忍回忆的往事。而且吃饭也很麻烦,最常吃的就是大楼底下的食堂,如果要走到正大广场的话,感觉那是一段很远的路。所以选写字楼的时候,我决定要回浦西办公。
最初锁定的办公室位置是要在静安区(老静安);而且考虑律师们经常要在外面跑、客户也会来律所,所以我提出,律所距离地铁站的步行距离要近。一开始谈了一个280㎡的办公室就在静安寺边上,但是房东一直久拖不决。后来又看到了一个更好的办公室,就在浦西四季酒店的斜对面,也是200多㎡,但是之前的租客突然有了续租的意向。看到宝华大厦的时候有两个楼层可选,一个是如今的12楼,我们这片区域一共是四间打通的,房东说我们租两间或三间都是可以的;另一个是10楼,有一个两间的区域,也是200多㎡的面积。不过考虑宝华是在普陀区,于是我们就想再等等静安寺那边的业主答复。在此期间,宝华的10楼被租出去了,而且也是租给一家律所。最终考虑到宝华离静安寺很近,而且亚新周边也有不少吃饭的地方,我做了一个决定:我们就要宝华12楼了,而且四间都要。
于是,我们当时虽然只有7个人,却有了450多平方米,我签了四年的合同,心想:四年以后,我们应该有35个同事、五六个合伙人了,到时候我们可以再换一个地方。
接下来就是装修这件麻烦的事情。我先确定了功能需求,包括:办公区域和接待区域要做明显的分割;景观最好的地方留给会议室;要有一个可以开大会的会议室;要有机房,我们专门做了架空地板和调整了空调出风,可见我对信息化建设始终高度重视。当年的装修还不像这次搬家,专门请了设计公司,那会儿就是装修公司量了尺寸之后出设计图纸,大家看了觉得不行,正在准备请设计师时我们的陈蕾律师挺身而出了,改了一稿方案出来,大家都觉得挺好、那就是现在星瀚的样子。
我记得当年装修的时候雷声律师还在那边帮忙布线,紫红帮忙做了很多监工的工作,家具也是陈蕾律师订的。我那会儿一边做业务,一边还会常常来宝华看看,很迫切地期待星瀚的诞生。多亏陈蕾、君珍、紫红她们的细心,装修顺利结束。我们找了个周六时间就搬进来了,那会儿没什么东西,就是档案、电脑还有私人物品,订了辆小型货车、开着自己的车,我们就搬进了宝华大厦12楼。那天是2010年的12月18日,此后我们就一直说:星瀚是在2010年12月18日成立的。
搬家的当天我们去胶州路上吃了顿饭,大家都很兴奋,除了陈蕾和雷声有一点点失落,因为他俩是住在浦东的。
刚来宝华的时候,一度都觉得办公室里空荡荡的,我常常搬到大办公区域的格子间里办公,那时来了Terry,我们8个人坐享35个格子间,一排格子间可以都是一个人的,文件、书籍随心摆放。
因为有过从0到1的经验,所以我对创业会经历的酸甜苦辣都是有所准备的,规划的比较清楚、想的也很充分、对困难也做足准备,但当这一切真的不可逆的开始了之后,现实永远比想象中的更困难……
(未完待续……)
下一篇可能讲讲星瀚的实习生们,大家敬请期待!
另外,关于星瀚的创办如果您也有所感触的话,欢迎在本文下方写留言;如果卫律师的记忆有误,也请在留言里指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