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专业术语解释
(2011-05-01 07:44:31)
标签:
潍县古铜镜《女史箴图》纹饰器物文化 |
分类: 铜镜大观 |
所谓铜镜,是以青铜为材料制作,其实叫青铜镜似乎更加确切。青铜比之纯铜,硬度提高,熔点降低,金属在熔融状态下的流动性和填充性也更好。有了这些特性,才能保证青铜铸镜既具有优美的纹饰,又能保持镜面光亮匀整。
古代铜镜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寸。小型铜镜尺寸一般在3-5厘米左右,小巧轻薄,可以用绳子系于腰间,或者随身携带藏在怀中。中型铜镜尺寸10-15厘米,比较厚重精美,一般是置于镜台上或墙壁上,用完之后还用考究的镜奁存放起来。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即有对镜梳头的描绘,画中镜台为落地式,支杆插入镜纽中,镜台中部有一托盘,另有镜奁等物。大型铜镜尺寸在15厘米以上,即所谓穿衣镜,一般不甚普及,多为皇宫贵族使用。目前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最大铜镜为山东淄博出土的西汉铜镜,长115.1厘米,宽57.7厘米,背部有五个纽,两短边又各有两纽,应有较多支撑方可使用。
在这里我们将在书中经常遇到的一些专业术语,以及一些专用名词简单地进行介绍,以便于读者能够了解。
镜
镜
镜
镜
镜
镜
内
中
外
生
熟
水
干
脏
品
包
泛
洗过澡:指有些传世的铜镜,表面被油污侵蚀过分严重。而一些收藏爱好者便用醋酸等溶液清洗,经过清洗后的器物表面,光亮一色,比较好看,但是却失去了原有的自然锈蚀的风貌,行家将此类器物称为洗过澡。
黑漆古:是一种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或者土埋水浸,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黑皮壳。
绿漆古:因为古铜镜埋藏很久,铜镜的表面和底子受到土壤锈蚀的影响,呈现绿漆色泽,亮晶晶的,故名绿漆古,也是仿古铜镜做旧的一种风格。
水银沁:呈黑色或灰白色的锈,有时铜锈中泛出一片片水银光泽,亦称水银古。水银古又分白水银锖、黑水银锖、绿水银古、红水银古等种类。
枣皮红:古铜镜在地下埋藏时久,器表和底子受到土壤锈蚀的影响,表面和底子呈现枣皮红,河南安阳一带出土的古铜镜都带有枣皮红的特征。枣皮红也是仿古铜镜做旧的一种装饰风格。
翡翠绿:指古铜镜表面生成的锈色,色泽如同翡翠那样的绿锈。
孔雀蓝:原指瓷器釉色之一,这里泛指古铜镜的蓝色锈色。
几何纹:由几何形的线形组成的纹饰,有弦纹、条纹、网纹、贝纹、绳纹、云雷纹、勾连纹等。
动物纹:以龙、虎、鹿、象等野兽或者鸾、凤飞禽等有关动物作为装饰图案,一般有单只、二只以及四只成双者比较多见。
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或称饕餮纹,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夔
螭
虺
狻猊纹:本是狮子的别名。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排行老五,是一种猛兽。形如狮,喜烟好坐,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而传入中国的。
野鸡货:有的古铜镜铸造工艺比较粗糙,花纹也不够精细,一般是出自手艺不高的民间工匠之手,古董行称这类作品为野鸡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