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

(2011-03-11 20:52:10)
标签:

教育

分类: 学前教育

 

浅析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

 

  要:反思是幼儿教师主体在教学情境中发现自己之观念和行为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发思考和行动的过程,能促进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监控和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本文从反思的本质、反思的特征、反思的内容及反思的策略等方面对幼儿教师反思进行浅显的探析。

关键词:幼儿教师  反思

 

 

教师要成长为专家型或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因此,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就是指教师在行业生活过程中,其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逐渐从不成熟到成为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成长历程。包括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自我发展需要方面等。美国心理学家Posner1989)曾提出教师成长方案:经验+反思=成长,即要想成为专家型教师单靠时间和经验的反复积累是不可能的,没有经历本身会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拥有经历并不意味着你已经进行过反思或分析探讨了,只有不断地对已有经历进行反思,才能总结出好的经验和坏的经验,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问题,肯定自己的长处,弥补不足。Doyle1990)也曾说过“教师发展过程即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更新的过程”。所以说,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通过不断地反思来实现。

建构主义起码可以追溯到60多年前的让·皮亚杰的著作,在某些方面还至少可以追溯到康德。福斯纳特(Catherine Fosnot,1993)指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建构主义不是一种教学理论,这是关于知识与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融会了认识心理学、哲学和人类学理论的最新成果。它认为,知识是暂时性的、发展性的,是通过文化和社会的中介来传播的,因此是非客观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学习就是一个自我调节(self-regulated)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在具体经验、合作对话、反思的过程中显露出来的内在认识冲突得以解决。反思抽象(reflective abstraction)是学习的驱动力。建立在建构主义认识论基础上教学与学习的方法为反思型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学基础。

 

一、反思是什么?

反思是一种能力,一种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反思往往是侧重于反思能力的培养。例如,哈顿(Hatton)和史密斯(Smith)曾经说过,掌握反思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在行动过程中进行反思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人们在实践中最迫切需要掌握的。获得反思的能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些反思功能通常在教学过程中被当作教学目标。[1]

反思是一种思维。反思具有研究性质,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过程,它具有研究的一切特征。杜威把反省思维分为五个阶段:一是暗示,二是理智化,三是假设,四是推理,五是用行动检验假设。[2]反思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又面临着复杂的情境性,教室里的生活是充满偶发性的,它意味着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要不断地采取行动。因此反思又是一种直觉的思维过程。直觉思维能使人具有自觉性,并让人免于受已有计划,时间安排和课程标准的限制。这种思维模式是教师产生新颖的学习方法,提出新的思想,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全新环境的基础,而不是依靠“官方程序”指导教师实践。

 

二、反思性思维的特征

1、反思性思维具有持续性,系统性。

教师的反思不仅仅是活动后反思,应当把反思贯穿在活动的始末,即活动开始的设计、活动的实施过程、活动的结果,要把反思看做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活动的整体进行反思,从活动的纵深方向进行反思。

2、反思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超越顺序性。反省性思维的核心就是超越“顺序性”的单一思考方式,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即个体没有拘泥于一条思路,而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向多个方向。

3、反思性思维具有情感性。它不仅要有智力加工,而且要有情感因素的支持。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被看做比什么都重要。温暖的、开放的和善解人意的教师才可能是一位能够改善课堂气氛的教师,一位能够发现问题的教师,一位你学生到困难可以信赖的教师。

 

三、反思的内容

1、教育目的的反思。

教育目的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是否以规程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 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二是教育目的的设定是否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独立活动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师要在活动开始前,反思教育目的是否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教育目的的设定是否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等。

2、教育活动的内容

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与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相适应, 同时又促进幼儿发展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和经验, 同时又有助于拓展和提升幼儿的经验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并为幼儿终身发展打基础是否为幼儿提供了与活动目标相一致的经验等等。

3教育教学活动的准备

教育教学活动的准备是否围绕活动目标和教育内容来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投放的活动材料是否安全、卫生, 便于幼儿操作、观察、尝试、探索是否为幼儿做好与活动内容相关的知识准备等等。

4、教育活动的实施

教育活动组织形式的选用是否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和个别活动的形式;教师的指导是否适时,是否注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调动幼儿学习的内部动机; 是否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是否为幼儿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等。

5、教育活动的结果

教育活动的结果要反思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幼儿学习后的发展状况幼儿发展状况与活动目标的符合程度活动产生了哪些非预期的结果教师通过这一活动的实施获得哪些提高等等

 

四、反思的策略

1、强化教师教育的使命。教师教育的使命是帮助教师形成反思自身观念的能力、培养元认知能力,这种能力会帮助他们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3]

2、更新教师教育的观念。教育观念是教师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基本观念与看法的总和, 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基础和心理依据。”[4] ( P211- 212) 也是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心理背景。新型的反思型幼儿教师有着开放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反思型幼儿教师是站在生命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待幼儿和幼儿教育, 把幼儿看作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着巨大的潜能和创造性的独立、自由而又独特的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使幼儿在这个环境中得到健康、完满的发展。反思型幼儿教师在教学中与幼儿共同处于学习和研究状态, 不仅重视教师的教, 更关注幼儿的学, 将幼儿教育中的各个构成要素—教师、学生、知识和环境, 看做是开放的、彼此联系的教学系统, 擅长运用探究法、发现法和讨论法, 在教学中网状立体式地与幼儿交流信息, 在共同研究和学习中使每个幼儿都获得充分发展。

3、开拓多种反思途径,加强教师反思的能力

1通过写教学日志反思日记, 促使教师不断思考, 总结自己的经验, 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这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分析,它包括自己的体会,也包括对教学工作甚至自己教育理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通过撰写反思日记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有利于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建立反思的意识。

2)教师还可以建立自我反思档案, 或绘制自我专业发展剖析图, 以促进自我的成长。

3)建立教师“专业共同体”,发展反思性实践家。因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其他同事、领导、教研人员等的支持和帮助,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通过教学反思,可使资源共享,变个体优势为群体优势,通过集体研讨,专家整理综合,教师之间相互切磋,互相交流。可以把专家型教师的经验传授给其他教师,使他们免于漫长的摸索过程,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掌握实践性知识,并融会贯通于教学之中。

4)开展行动研究,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所谓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行动研究模型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3]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如此循环往复就构成了行动研究法的模式。“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即教师对实践结果做出总结和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教师一旦熟练地掌握了这种行动研究方法,其教学就会成为反思式的教学。

 

 

反思,因为从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出发,所以容易激发教师的热情和关注,同时,反思本身的固有特征必然要求教师更自觉、更理性(运用理论指导)地研究自己的实践,解释自己的实践,促进教师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用理论,在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Hatton N,Smith D.Refle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Towards definition and implementation[J].Teaching&Teacher Education,1995(11):33-49.

[2]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8-93.

[3]芭芭拉鲍曼主编,吴亦东译.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7

[4] 庞丽娟. 教师与儿童发展[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 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