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近的说法有几种?
(2014-01-21 12:55:19)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成语解释 |
第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语出自顾炎武《日知录》:“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因此,首先要知道保天下,然后才知道保国家。保国家,是位居国君和大臣的那些统治者所要考虑的;保天下,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在这段话中,顾炎武把“保国家”与“保天下”分开了。顾炎武所谓的“保国家”,与人们今日理解的“保国家”意义相同;那么他所说的“保天下”是何意呢?据笔者理解,乃指的是保护仁义。顾炎武认为“人与人之间不讲仁义了,这天下就消亡了”。后来梁启超在他写的《无聊消遣》中把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提炼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后,这八个字就作为成语广泛传开了。其中的“天下”,与在《日知录》中的“天下”意义有所发展,改指国家,“匹夫”指平民百姓,全语的意义为“国家兴亡大事,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用例如《晚清文学丛钞·王蕴章·碧血花》:“只是时艰若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郎君还当以国事为念哩。”此中的“天下兴亡”就与“国事”并列了。《暴风雨前》第三部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就是田老兄刚才说的革命人人有份吗?”两文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均是。
第二,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存亡,匹夫有责”。用例依次是京剧《将相和》第五场:“国家大事,卑人不该开口。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今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晚清文学丛钞·玉瑟斋主人·血海花》:“古人有言:国之兴亡,匹夫有责。我等亦是国民一份子,自当担起这条担子,各自努力。”《民国通俗演义》第九十七回:“至若国之存亡,匹夫有责······虽在田野(未在朝廷做官)苟有可以达统一和平之目的,而尽国民一分子之义务者,唯力是视,不敢辞也。”此中的“唯力是视”也是成语,字面义是只看有多大力量,意思是:有多大力量就拿出多大力量。引文中的“唯力是视”即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