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能用“锦囊佳句”赞美人家的诗文?
(2012-12-29 16:38:4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成语解释 |
这与两个典故有关。
第一个典是《新唐书·李贺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这说的是李贺作诗获得佳句后,写了投入囊中的情景。李贺字长吉,生于公元790年,死于816年。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多才而短命、有特殊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才在当时曾引起文坛的惊异,连大诗人韩愈都闻名去拜访过他。由于他的诗作多装在锦囊中,因此人们就从引文中提炼出“锦囊佳句”或“锦囊佳制”作为成语,用来称赞好诗。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昨宵个锦囊佳制明勾引。”此中的“锦囊佳制”即是。
再如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询其故,笑曰:‘无师之作,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之耳。’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这段话即第二个典。此中的《浮生六记》是沈复追怀往事的作品。引文写的是和他的妻子陈芸结婚前的事:陈芸的堂姊出阁。沈复因参加婚礼到陈芸家去,见到了陈芸的诗稿。这些诗稿有个特点,即多未成篇。沈复问未成篇的原因。陈芸笑着说:“我因为没有得到过老师的指导。这些诗句都是自出心裁,因此正等着既是知己又堪当我师的人,帮助推敲定稿呢。”沈复听这样说之后,立即像开玩笑似的,在她的诗签上题了“锦囊佳句”四字。没成想就这出于好心写的四个字,后来却成了沈复的心病。当时沈复题“锦囊佳句”时并未觉得有何不妥。但与陈芸结婚后陈芸夭寿。因此在他写《浮生六记》回忆起这次题词时,使他联想到了两个方面:一,“‘锦囊佳句’本是指李贺的诗句的”,而“李贺是多才而短命的诗人”;二,自己将赞美李贺诗的句子拿来赞美了陈芸,而陈芸也是多才而短命的诗人。这样,这本无关联的两件事就被联系在了一起,使“锦囊佳句”这个本色清白的词语就变成了显示人夭寿的词语,从而也就带上了晦气。自此凡读过《浮生六记》的人,谁也不再用“锦囊佳句”赞美别人的诗文。这就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