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字”如何能“寓褒贬”?

(2012-01-03 16:28:37)
标签:

文化

分类: 成语解释

“一字寓褒贬”出自“孔子作《春秋》一字寓褒贬。”此语由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的“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转化而来。其含义是说孔子作《春秋》时用每一个字时都十分有分寸,对每一个含褒义或贬义的字都不随便使用;只要用了,那就必定有讲究。因为这个问题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要想知道“何为‘一字寓褒贬’”只能举例加以说明。《左传》大家都认为是春秋时鲁国太史左丘明根据《孔子史记》即《春秋》所写,下面就从《左传·隐公元年》中选出一句话进行分析,说明“一字”怎样“寓褒贬”。这句话载于郑庄公出兵讨伐其弟共叔段的一段史实中。这句话是这样概括史实的:“郑伯克段于鄢。”那么是怎样“寓褒贬于其中”呢?(一)共叔段是郑庄公的亲弟弟,但因背叛其兄长,所以不说“郑伯克弟于鄢”而直呼其名“段”。这样就表明了共叔段不敬兄长。(二)“克”是两敌相角力之辞(见《左传令笺》)。说“郑伯克段于鄢”就表明是郑庄公用徒众攻击他的弟弟,弟弟又用徒众抗击他的兄长,两兄弟互以敌人对待。从而讥讽了兄弟俩并无手足之情。(三)不称呼郑庄公的尊称而是客观地称其为“郑伯”,把他当成一个一般的诸侯对待,这是讥讽他在共叔段初有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的迹象时不去教导反而纵容,让共叔段越陷越深以致造反。(四)“鄢”是郑庄公伐共叔段时共叔段最后退守的地方。这表明郑庄公对其弟寸土不让,使共叔段完全没有了藏身之地不得已逃到了外国——共国去。“郑伯克段于鄢”一共六个字,除去“于”(在)无法表示褒贬外其他五字都含贬义,把“一个亲哥哥故意纵容亲弟弟让他造反以便杀之”的过程表述得淋漓尽致。这“一字”如何“寓褒贬”依此可见了。这“一字寓褒贬”后来成了熟语,用来形容文章的遣词造句十分考究,用每一字都有分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