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翻译(二十三)
(2018-10-05 21:10:54)
标签:
教育 |
分类: 瓦尔登湖 |
Most of the luxuries, and
many of the so-called comforts of life, are not on
(徐迟译) 大部分的奢侈 品 ,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所以关于奢侈与舒适,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 朴素 。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都是 一个类型 的人物, 外表生活 再穷没有,而内心生活再富不过。 我们都不够理解他们。然而可惊的一点是,我们居然对于他们知道得不少呢。 近代那些改革家,各民族的救星,也都如此。唯有站在我们所谓的甘贫乐苦这有利地位上,才能成为 大公无私的 聪明的观察者。无论在农业,商业,文学或艺术中,奢侈生活产生的果实都是奢侈的。近来是哲学教授 满天飞 ,哲学家 一个没有 。然而 教授 是可羡的,因为 教授的生活 是可羡的。但是,要做一个哲学家的话, 不但 要有 精美 的思想, 不但 要建立起一个学派来,而且要这样地爱智慧,从而按照了智慧的指示,过着一种简单、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解决生命的一些问题,不但要在理论上,而且要在实践中。大学问家和思想家的成功,通常不是帝王式的,也不是英豪式的, 反 而是朝臣式的成功。他们 应付生活 ,往往求其与习俗相符合,像他们的父辈一般, 所以一点不能成为更好的人类的始祖 。可是,为什么人类总在退化?是什么使得 那些 家族没落的?使国家衰亡的糜侈是什么性质的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能否确定自己并未这样? 哲学家甚至在生活的外形上也是处在时代前列的。他不像他同时代人那样地吃喝、居住、穿着、取暖。一个人既是哲学家,怎会没有比别人更好的养身的保持体温的方法呢?
1 、“都是一个类型”强调了“ a (class) ”而成了“ the same (class) ”到了戴欢版本就成了“都是同一种格调”,问题就更突出了。
2 、“外表生活”与“内心生活”可以考虑代之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3 、“ know sb ”与“ know of sb. ”的区别要译出来
4 、 There are nowadays professors of philosophy, but not philosophers. 这一句朴实地述说了一个现状:“现在有哲学教授却没有哲学家”。并没有说 “满天飞”和“一个没有”这么 夸张地强调 。戴欢版本中“ 哲学教授一抓一大把,可哲学家却没见一个 ”夸张更甚。
5
、
Yet
it is admirable to profess because it was on
6 、接下来的英语原文,其结构为“ To be a philosopher is not … , nor … , but … ”也就是说“做一个哲学家,不是 …,也不是…,而是…”。徐译“不但……不但……而且”戴译“不仅……还……而且”都把“but”的转折译成递进了。
“不是仅仅有深奥的思想,甚至也不是要创立学派,而是要爱智慧”哲学家究竟要不要创立学派,这里是清楚的。
梭罗在这里用了“拆字”来分析哲学家:哲学家 philosopher 中“ philo ”是“ love( 爱 ) ”,“ sophia ”是“ wisdom ( 智慧 ) ”,所以“ To be a philosopher is … to love wisdom ”。
7 、 They make shift to live merely by conformity, practically as their fathers did, and are in no sense the progenitors of a noble race of men
他们几乎像他们父辈一样,只是设法通过与习俗相符合而生活,他们绝没有创始高贵之族。
(戴欢译) 大多数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悠然自在,不仅 没多大必要 ,而且对人类的 发展实在是 个阻碍。
谈到奢侈与舒适 这两 方面,最明智者 往往 过得比贫困者更为单纯和 朴实 。古代的哲学家们, 有 中国的、印度的、波斯的和希腊的,都是 同一种格调的 人物,他们的外在生活贫穷得无人可比,可内心生活的富有谁也难敌。我们对他们理解得并不透彻,但很明显,我们对他们的生平却知之甚多。
离我们年代更近的改革家和民族的救星们, 事实上 也同样如此。谁若要成为人类生活的公正无私而又充满智慧的 旁观者 ,他必定要身处安贫乐 道 这样一种有利的地位上。奢侈的生活 必然结出 奢侈的果实,无论是从事农业、商业或者文学、艺术,都莫过如此。
在当今, 哲学教授一抓一大把,可哲学家却没见一个 。然而, 哲学教授可是令人称羡的职业,因为哲学教授的生活曾经是令人称羡的。 要做一个哲学家 不仅要有 敏锐的思想, 还要 自成一个学派, 而且 要这般地热爱智慧,以便遵照智慧的指引去过一种简朴、独立、洒脱和虔诚的生活。要解决某些人生的难题,不仅要从理论上,更要从实际中加以解决。
那些所谓的卓越学者和思想家,他们的功成名就通常不是帝王式的,也不是英雄豪杰式的, 反倒 是一种朝臣 趋炎附势之类 的成功。他们对生活 善于应变自如 , 为的是遵从父辈传下的习俗,所以,无法成为更高尚的人类导师 。
但是,为何人类总是在退化呢?为何弄得家道衰败?致使国家衰亡的奢糜本质究竟是些什么?我们能否确信自己的生活中绝没有这种因素呢?即便是在生活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哲学家也是处于时代领先地位的。他在吃喝、住宿、穿着、取暖等生活方面,与他的同时代人定是迥然有别的。他既然 受之无愧地被称为 哲学家,怎么没有比其他 凡夫俗子 更为高明的维持体能的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