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收益率的一些感想
(2020-05-20 19:06:18)
标签:
股票 |
分类: 股道至简 |
指数长期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整体的盈利情况,我说的“长期”一般是指30年,
顺便提一下,"30年"也是我的高频词,我觉得长期投资按30年算是比较有意义的,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从30岁左右积累下第一笔投资的本金开始,到60岁也差不多该享受投资的成果了,至于50年、100年的复利假设,只能用作证明复利威力的例证,实际意义不大,当然如果你有一个富爸爸,在你18岁的时候就给你100万,那你的复利时间一下子多了10余年,这自然再好不过了。
话题岔开了,回到原点,从个体和短期看,市场是博弈的,但整体和长期来看,指数反映了上市公司的整理盈利水平。
如果只赚企业的钱,那么长期投资回报水平一定会回归到社会平均ROE10%的水平。
问题是市场中大部分人是亏损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人连企业的钱都赚不到,反过来就是说,肯定有一小撮人即赚到了企业的钱,又赚到了市场的钱。那么这一小撮人的投资收益会跑赢均值10%的水平。
这就是股市里那一小撮最成功的投资者实际收益能跑赢实体企业收益的原因。
当然,赚市场的钱是非常难的,不光要有水平,还要有运气,有偶然性、随机性,这点投资者要有清醒的认识。
所以,能跑赢市场的,永远只是一小撮人。
跑赢市场均值,第一种方法是像巴菲特那样,买入高速成长期的公司,然后等公司进入低速成长期,再换成高速成长的股票,但这种事情也只能想想,长期能做到这点的人,全世界也就那么几个。第二种方法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利用长周期估值波动,合理赚取市场的钱,难度也不小,但相对第一种方法容易一些。格派投资的本质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赚取企业以外的钱。人们以3毛钱的价格卖掉了价值1块钱的资产的时候你买了下来,等价格恢复到1块钱的时候,那7毛钱就是你额外多赚的。
“一小撮人”之所以被称作“一小撮”,是因为真的挺难的,股市里90%的人亏损,10%的人赚钱,其中赚到大钱实现财务自由的不会超过1%。也就是这1%,让源源不断的韭菜前赴后继地来到股市,因为所有的韭菜都坚信自己就是那1%。
对普通人来说,如果你的预期是赚到市场的均值,那么指数基金也许是更适合的选择。长期定投沪深300指数基金,轻松跑赢90%的散户,这是肯定的。那么我为什么没有买指数基金?
首先,以我现在的资金量而言,打新股收益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差不多能把我的收益水平提升2.5%,
长期复利下去,2.5%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当然以后市场成熟了,打新股可能没收益了,但目前还是很不错的获取额外利润的途径; 其次,
指数基金不分红或者分红不固定,如果我不工作,没有固定的现金流收益,只能变卖资产维持生活,这是很糟糕的事情,因此,在我攒够足够的蓝筹股、获取足够的股息维持生活之前,我依然会定投高股息蓝筹股组合。
个人看法,以此操作,风险自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