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市今年没有确定性机会,确定没有

(2017-02-16 17:21:43)
标签:

股票


    已经很久没有对A股写过些什么了,今天,是时候重新开始了。

    其实是在反思。为什么需要反思?因为去年第四季度个人对市场的判断是失误的。错在哪里?最大的错就在于对次新股板块的执念。

    为什么会偏好次新股?理由简单且充分:市场的资金是有限的,在大增量没指望的情形下,历史干净、流通盘有限、未来想象空间更大的次新股是最容易吸引存量资金关照的。至于高频IPO所带来的所谓“供过于求”——难道不是个伪命题吗?融资额有限的MINI次新股,少量资金就能完成接力推涨。而高频IPO,则可以为炒作资金提供更多的标的来完成接力,不对吗?

    正是这种执念,使我被市场打了脸。

    当然,散户在A股中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做个滑头,我亦不能免俗。去年底以来,轻仓一直是原则,谋定而后动也是原则。次新股板块曾经伴着IPO的开闸放水而失去了光环,如今,IPO的节奏似乎放缓了,次新股板块还会卷土重来吗?

    在找答案之前,或许我该仔细说说过去的一个季度里为啥会被打脸。

    物以稀为贵,没毛病吧?所以,股灾之后,我一直在寻找所谓“安全性与稀缺性”结合得最好的标的。自然而然的,锁定了次新股。可突然之间,次新股从市场宠儿变成了弃儿——资金大举撤退。高频IPO固然是一个诱因,但更严重的,是产业资本的动摇。去年年末,媒体集中报道了A股市场上出现的大股东“精准减持”和“清仓式减持”的情况。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大股东减持和业绩变脸同步发生之下,让人不得不怀疑股灾之后的市场平均估值水平存在二次重构的可能。产业资本若无心恋战,炒作资金更不可能去做炮灰。所以,即使是盘子小、历史干净的次新股板块,估值水平被炒到平均估值的两倍以上时,回调是必然的。

    况且,在被打脸之后我才真切的体会到,A股市场真正稀缺的,并不是什么投资标的,而是资金本身。钱多人傻的市场环境早已经过去了,卸掉杠杆之后的股市,留下来的差不多都是聪明钱,玩惯了零和游戏的炒手们,多半不会留给散户任何确定性的机会。所谓“次新股不败”、“中签就是送钱”的概念,想必很快也会被市场所颠覆。资金稀缺,我们首先应该珍惜自己的资金,然后再去跟踪那些最活跃的资金。

    债市沉沦、楼市紧缩,富余的资金似乎只剩下股市这条路可以玩一玩了。从这个角度看起来,接下来的A股市场还是有机会的。不过,我们必须抛弃一切“确定性”的概念,未来的市场,应该只剩结构性、阶段性的机会,完全不可能存在“确定性”的机会。

    总之,我回来了。不叫满血复活,因为老兵从来不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