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地铁上读到了长城证券昨夜炮制的自虐式报告:“我们坚决不要脸了,投资者别接飞刀。”现在看来,这帮分析师绝对是有先见之明的——既然他们连脸都主动不要,就完全不用担心被市场pia
pia打脸了。只是,那些响应他们的号召不敢“接飞刀”的小散们,怕是肠子都悔青了吧?
金融股的全面反击迅雷不及掩耳。受阿里巴巴或将入股新华保险的利好刺激,保险股高开高走,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强势涨停,中航资本、安信信托等相关概念股也纷纷涨停。券商股午后忽然飙升,海通证券封死涨停。银行股也随之大涨,中国银行一度触及涨停。
在金融股的带领下,市场热情高涨,板块全线飘红。截至收盘,沪指报3323.61点,涨150.56点,涨幅4.74%,成交4737.59亿;深成指报11372.18点,涨375.70点,涨幅3.42%,成交3348.18亿,创业板报1722.58点,涨21.73点,涨幅1.28%,成交652.54亿。“119”的暴跌似乎根本没有发生过,再度扩大的成交量彰显着投资者交易的急不可耐。
我知道人总是会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只是没想到大家的忘性都这么大。其实,尽管“坚决不要脸”的长城证券被狠狠的打了脸,但他们的说辞并非毫无道理。
他们的判断是“这次可能是次中级调整,15%上下,如预判点位,3000点可作为重要参考点。”
他们的理由是“短期上升逻辑已被打破:短期上升的逻辑是利好政策(消息)不断(隐含背景是资金面不能停),结果这次证监会重拳出击两融,不仅没有好消息,资金面更将受直接冲击。过去几个月的大幅上涨,其中月月新高的融资余额在其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应该无须争辩。”
他们的投资建议是:“调整短期看法,卖出大盘股,买入传统消费和成长蓝筹。短期上涨逻辑虽被破坏,中期看涨未变,等待市场调整、后续政策和期权上线。”
事实上个人也是蛮认同这种逻辑的。规范两融的目的是为市场去杠杆,降低整个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减少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的可能。让“疯牛”演变成为“慢牛”,稳步实施注册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从而使得A股市场能够源源不断的为实体经济造血。所以,即便“119”当晚就有来自监管层的新闻吹风,淡化所谓“市场误读”,可这种表态改变不了去杠杆势在必行的现实。
据报道,目前已有部分投资者主动卖出股票降杠杆,这一点似乎也能从万得数据统计中得到印证。19日,融资买入额为1040.61亿元,融资偿还额为1225.70亿元,融资净买入额是-185.08亿元。同期两融余额为10985.31亿元,相比前一个交易日的11184.04亿元减少198.73亿元。20日,融资买入额为1079.11亿元,融资偿还额达1098.77亿元,融资金买入额是-19.66亿元。同期两融余额为10967.60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再减少17.71亿元。
放眼两市,金融股恰是融资客扎堆的所在。虽然强行平仓的政策警报基本解除,可市场一旦发生强震,巨量融资盘依旧会夺路而逃。风险并未出清,金融股要想真正企稳,还是得经历一次甚至几次降杠杆的过程。所以,个人完全没有预料到金融股在暴跌后的72个小时内便集体逆袭,部分个股甚至能冲击前高。仅此而言,我万分同情“不要脸”的分析师,市场,真的让人捉摸不透。
不过,普涨终究是令人兴奋的。沪指百点长阳,创业板又创新高,市场人气得以维系。券商分析师都“不要脸”了还被打脸的事实告诉我们:与其做见风就是雨墙头草,不如坚定信念不折腾。市场敢大跌,我们就敢大买,共同去验证牛市的成色。
想赚钱,光不要脸是没用的,不要总是被打脸才是王道。(慕容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