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将成为常态么?
17日两市高开。沪指高开震荡攀升,在券商、银行、港口航运等板块带动下冲高至3076.6点,似乎有挑战12·9高位的意思。奈何就是差那么一口气,大盘在冲高之后迅速高台跳水一度翻绿,最低下探2993.33点,振幅近3%。深成指高开后窄幅震荡;创业板低开后曾经短暂翻红,但又震荡走低。两市成交超9000亿,成交量有所放大。
截至收盘,沪指报3061.02点,涨39.50点,涨幅1.31%成交5803.39亿;深成指报10786.72点,涨118.11点,涨幅1.11%成交3283.25亿;创业板报1644.21点,跌5.37点,跌幅0.33%成交453.44亿。大盘的确收红上涨,可这种涨法,总让人有些觉得怪怪的。
怪在哪里?略一留心就会发现,是日沪市单边交易近6000亿,占两市总成交65%左右,股票交易集中到了几个很窄的领域。譬如今日券商领涨龙头中信证券,单只股票成交达390亿,冠绝两市。而成交金额排名前十的股票合计成交近1700亿,占总成交量近20%。
若我们把钱看成水,眼下水都在往一个地方流。如果这里是个洼地,肯定是有蓄水的能力;可如果这里地势已经蛮高了,那就得当心堰塞湖效应了。
纠结之处正在于此。譬如券商板块,这两天又在上演涨停潮领涨大市,不少个股已经创下12·9之后的新高。唯一的区别在于板块内部的龙头由东吴、光大之类的中小券商演变成了中信、海通这样的大型券商。单就短期涨幅而言,肯定是高了。但若是拿去和2007年6000点的高位去比,又还差得太远。水是继续往里灌呢,还是该缓一缓歇歇气呢?
又譬如银行板块,既是券商身边拉动指数上攻的主力军,又是在券商板块急剧跳水时维稳大盘的定心丸。这两天来的涨幅也不小,今日领涨的龙头民生银行更是突破了前期高位,封死涨停。这些大块头都在联袂攻板了,是不是该注意一下调整风险了呢?但是,就市盈率而言,银行板块的水平远低于市场里的绝大多数板块,理论上当然存在估值修复继续的可能。是该追高买入,还是该逢高了结?
或许,正是这种纠结造成了指数的震荡,多空双方的理由都很充分,充分到双方都敢于拿出真金白银把判断落实到买与卖的行动上。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普涨,皆大欢喜。只是目前而言,这种情形发生的几率不高。明日开始便有新股接连上市,最新的计算指冻资可能高达3万亿之巨。虽然不少传言指“买矿炒楼资金”正在“狂奔入市”,但毕竟没有几个人亲眼见到过。在场内兴风作浪的钞票没有贴标签,你并不知道它是来自广场舞大妈的口袋,还是来自券商的杠杆。
好在信心是在持续放大的。据报道,上周沪深两市新增开户数再创阶段性新高。中登公司16日公布的数据指,12月8日-12日当周沪深两市新开账户数为89.22万户,这一数字较此前一周的59.82万户增加了29.4万户。这一数据也创下了自2007年10月份以来的新高。人气提升,赚钱效应也便有望持续,而对于新近入场的人来说,找洼地是最没劲的,恰恰相反哪里最有可能赚钱,自然要去哪里投钱。高峡出平湖,心理防线能守住,就不怕它越涨越高。
是的,如果你敢在堰塞湖里游泳,就得提前捆好预防强震的救生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