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在砸钱“打酱油”?

(2014-02-18 11:51:38)
标签:

海天味业

打酱油

酱油

调味品

加加食品

财经

    你会砸钱入市“打酱油”么?
    虽然这一交易日两市普涨,但2月11日上市的海天味业(603288)还是第一次划出了阴线,收报72.42元/股,较上一交易日跌1.58%。
    记得当海天味业敲响上市钟时,其疯狂表现令人咋舌。上市当日,海天味业集合竞价阶段股价报61.5元,开盘价较发行价上涨20%,开盘后直冲“44%”的涨停板,市值一度超过550亿元,最终以66.41元/股收盘,涨幅29.58%。随后的几个交易日里,酱油股越走越强,一度攀升至75.60元/股。
    其实在海天味业上市之前,A股市场上已经有加加食品(002650)作为“打酱油”的代表。从该公司的表现来看,已经充分证明了资金已对这一行业达成了某种默契——A股食品饮料板块整体市盈率相对较低,可加加食品目前的动态市盈率达到30.3倍,而今海天味业动态市盈率则突破了33倍。
    酱油为什么这么牛?有大拿研报或道出了其中玄机。海天味业财务数据中最亮眼的地方就是利润率。“100块钱的酱油净赚20块,这哪里是卖酱油呀,简直就是酱油瓶中装着茅台。”在国际市场上,主营番茄酱型调味料的亨氏私有化估值在232亿美元;日本酱油龙头龟甲万的估值约40亿美元;主营香辛料的调味品企业味好美市值在100亿美元左右……海天味业为何不能憧憬千亿人民币的市值呢?
    撇开资本市场不谈,多年前我们拎着空瓶子攥着5分钱到供销社打酱油,还生怕把钱给弄掉了;而今我们在超市货架上随手取那些5元一瓶乃至15元一瓶的酱油时,谁还会对其价格敏感呢?酱油的品牌忠诚度一旦形成,就和喝可乐一样,惯了PESI,就不再想着COCA。再看看同样是拿豆子做原料的老干妈,靠一瓶辣椒酱做到超过30个亿的市场规模,海天而今已有相当丰富的产品线,为何不能再上层楼?
    这些分析固然都对,可我却联想到了另一件事。事实上,在谋求IPO时,海天味业便倍受诟病,焦点在于其改制之路颇有“故事”。海天味业此番成功上市造就数十位亿万富翁,其中董事长身价过百亿。然而,这场财富盛宴却牵动着一批“老海天人”的泪腺。
    事实上,一批海天旧员工至今仍未停止对企业和相关负责人的举报。有公开报道指:1995年前,海天为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1995年改制后职工持有70%的股份,这部分股份由749名职工认购,47名职工作为出资人代表进行工商登记。而经过海天2008年的回购,所有原始股份已经转到了58位现任中高层手中。另30%的国有股由佛山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持有。后经多次增资和股权变更,最终形成了海天股份7.11亿的股份和7.11亿元的注册资本。此后庞康等58名自然人,直接或间接持有了海天集团100%的股份。按“老海天人”的说法:2008年6月公司炒掉了几百人,辞退员工时承诺保留股份,但8月公司就开始收购股份了。而且是强令持有原始股的职工以19.53元(含税)的价格卖出股份,若不同意,其员工股公司将以一元一股的价格强制收购。换言之,在海天味业上市所营造的这场财富狂欢里,那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的老职工,成了真正“打酱油”的。
    或许,在资本玩家的辞典里没有“悲天悯人”这个词,可对“自己人”尚且如此,对投资者又会如何呢?时至今日,我们仍无法从公开报道中了解海天味业究竟是如何实现从国有独资向纯粹民营的转变,原始股股东到底是怎样完成了从职工到高管的挪移。
    还是回到市场本身吧。酱油自然是中国人厨房里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作料,亦不可否认海天品牌在酱油市场上存在一定比较优势,其公司自身也认定自己就是调味品市场的执牛耳者。可众所周知,IPO进程中保荐人和机构询价时,业已考虑到海天现有地位的溢价,公司估值对其品牌优势应有了充分的体现。而另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作为再传统不过的调味品市场,其想象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寄望于未来能有爆发式的增长实在不现实。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调味品是个几乎不设门槛的行业,标准化可以在一家企业中实现,却绝不可能出现某一种酱油能够有本事一统整个市场。
    众口难调,即使海天味业也抓不住所有人的舌头。更何况,还有这么多人在对它的“原罪”嚼舌头。(慕容散)

 

微信扫一扫订阅作者专栏
谁在砸钱“打酱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