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束手无策和犹豫不决的人突然明白过来自己该干什么;
或者叫畏畏缩缩的人突然感觉到无拘无束,勇气十足;
或者叫遭遇不幸和心情抑郁的人变得自信而又快活;
让讲话者认可自己的独一无二、他/她对这个世界特别特别的重要;
扫大街的贝波说:“永远别一下子想整条的街道,懂吗?应该只想迈下一步,喘下一口气,挥下一次扫帚。永远都只反复想下一个”(面对当下,享受当下,乐于当下)
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存在于人的心中;人们越是“节省”它,他们拥有的就越少。
灰绅士对理发师弗思的节省时间建议:“更快的工作,摒弃一切多余的环节。给每个顾客立理发的时间从30分钟压缩到15分钟;避免浪费时间的闲聊;把陪伴老母亲的1小时缩减为30分钟,或是干脆送她进一家又好又便宜的养老院;处理掉没用的鹦鹉;拜访朋友的频次从一周一次变为两周一次;把每天一刻钟的反思取消;不要再浪费时间唱歌、读书;在店里挂一个精准的大钟,以便严格的监督您的学徒工作。”
所谓节省时间的人虽说穿得更加体面,钱挣得更多也花得更多,可他们脸上却总是闷闷不乐,一副疲倦而又难受的样子,眼神也冷漠得叫人不敢接近。即使他们感到不得不打发掉闲暇的时光,那也只是在可能的限度内匆匆享乐享乐。他们谁也不愿意正视,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冷漠。
灰绅士认为:一个人是否喜欢做自己的工作,或者是否怀着对事业的热爱做工作,这无关紧要---相反,这只耽搁时间。重要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干尽可能多的工作。
大人们为了节省时间,给孩子一堆形形色色的玩具,但这些玩具不能让孩子发挥任何的想象力。(现在成人经常用电子产品去看孩子,缺乏用心的陪伴,比这些玩具更可怕)
尼克拉作为泥瓦匠,也是要求被定式化的盖房子,尽可能偷工减料。再也不以建造耐看的房子为目标,也不再为自己的工作而骄傲。
大家被这种“灰绅士”的文化所裹挟,虽然也感觉到无聊和无法忍受,但又不得不随波逐流,都不想做出改变和突破。
大家为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而让别人来嫉妒自己,来证明自己。消费文化创造芭比娃娃的模式,搭配各种的服装,必须不断的叠加,否则就会无聊。
灰绅士:小孩子是我们的天敌,如果没有他们,人类早就被我们控制了。要劝孩子们节省时间,那可比劝任何其他人困难的多。
在灰绅士设定的“儿童之家”里,孩子们只能玩那些“能够学到有用知识的游戏”,孩子渐渐忘记了快乐,忘记了爱好,忘记了梦想。孩子们的面孔也渐渐变得像节省时间者的大人脸。他们烦躁地,无聊地,心怀怨恨地做着人家要求他们做的事情。
乌龟卡西欧佩亚:越慢就越快(像王镇华老师讲过的:慢慢的快,静静的动);
霍拉大师描述人类的“无聊得要死”的病态(要及时的检视一下,我们自己是否已经处于阶段的病态,赶紧治病,不然就没“命”了):你忽然什么都不想干,对一切全失去了兴趣,人便逐渐萎靡不振。这种状态与日俱增,一天天、一周周的恶化。你会觉得越来越烦躁,内心越来越空虚,对自己、世界都越来越不满。后来,甚至这种感觉也逐渐消失了,以至于你对什么也不再感觉。你会完完全全心灰意冷,对什么都不在乎,整个世界都对你变得陌生,任何事情都不再与你有关系。你不再愤怒,不再激动;你不再快乐,也不再悲哀;你不再会笑,也不再会哭。到那时,你内心变冷了,不再喜欢任何事物,也不再爱任何人(极端的麻木状态)。一旦病到这个程度,那你已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到那时你会灰着一张脸四处奔忙,面孔毫无表情,也就是已变得跟那些灰绅士完全一个模样,一个德性了。
最后故事的结局是美丽的,但转化的还是比较突然,也没有给予充足的理由,毛毛、霍拉大师、乌龟卡西欧佩亚成了救世主,这只是作者的理想。书中对物欲社会的现实、人们的内心刻画足够的生动,相信读者们都能被触碰到,都能或多或少的看到自己或现实社会的影子。人类可能就是这样螺旋式发展的,一个个问题、挑战促使我们思考、反思、面对和行动,可能经历了这些物欲的考验后,仍能够勇敢的走出来,那就是真正的拿得起、放得下。就像前些天看网上对佛教会长问题的评论中,不建议孩子从小就送到一个寺庙中出家,没有经过世事的洗礼,今后的成长稳定性也不好说。成德、入道都要在事中磨,回归自我的天性、良知,人们能够清晰的看到和意识这些问题,就能够面对和解决它,就能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中节的“和”的状态,做时间和生命的主人(口号多了一些,就算是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吧。最近自己的情绪状态波动很大,有时候就像行益老师说的:“活见鬼”了,自己要及时的“知止”,做到定、静、虑、安、得)。
http://s1/large/002cdjFAzy7nb1HdSrE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