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月考

(2022-12-19 18:02:35)

华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月考(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科学发展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科学家群体在责任、使命以及精神、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独特性,中国科学家精神必然会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形成科技界独有的气质和传统特征。中国科学家精神集中体现了科技界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底色,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伦理主张中,科技界秉持科技向善这一基本立场,既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凝练,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科技治理的责任和担当。

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是文化的传播,不应停留在科学信息的传达和科学知识的分发,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在科学共同体内部是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科技界的自身文化传承;在全社会是以科学家精神涵养社会大众文化,让科学家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

科学共同体可以归为精神层面的价值共同体。中国科技界长久以来形成的共同价值观、思想和行为习惯,经历了代际传承和内部交流扬弃,这是科技界自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国科协2020年科技界作风学风调查显示,中国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和践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倡导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科学家精神的同时,也要明确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行为和道德底线,并对两者进行区分。传播科学家精神要以底线为原则和基石,也要以榜样为引领和目标,双管齐下弥合知行差距,让科学家精神真正成为科技界可践行的理想和可追随的旗帜。

现代科学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但因科学绝对的特殊性,其文化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和内在的规律,对于普通公众的影响和作用力远没有其他现代文化显在。科学家精神被公众接受的过程需要依靠各类传播活动实现,只有依靠传播才能让静态的、抽象的科学家精神真正流动起来,产生实际的效用。

公众对于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存在距离感。科学家群体形象缺乏立体丰满的塑造,传统的事迹展览和专题宣讲,形式化的广播电视和图书杂志宣传,使得公众对接受科学家精神传播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所以,科学家精神要实现体系化的科学文化传播,让公众能够最大限度被科学家精神感染并产生极大的共鸣,从而达成推动科学文化建设的目标,首先要讲好科学家故事。

当前,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期,同时也处在媒介生态被新技术重构的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传播需要顺应时代需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固化的单线传播方式。对话对于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而言是综合载体,因而需要搭建系统性的对话平台,形成有效互动的对话机制。    

(摘编自刘萱、张旸《科学家精神传播促进科学文化建设的机理与策略》)

材料二:

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将在未来10-20年保持设备的世界领先地位。1993年,在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面对全球电波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各国科学家都祈盼着能尽早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时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从来就不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强烈的使命感。从提出想法到项目落成的23年时间里,南仁东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20169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启用。

设计建造自己的天文望远镜,是中国天文工作者多少年的梦想。凭借当时新中国科技工业水平,要实现这一梦想是十分艰难的。但新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敢想敢做,1958年高标准地提出自主建造一架2.16米口径望远镜的宏伟计划。他们大胆探索,先建造出60厘米的小型望远镜,通过使用取得了许多开创性成果。至今,60厘米的望远镜仍在国内外广泛使用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前夕,中国科学家终于自主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2.16米口径的光学望远镜。2.16米口径望远镜产生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成果,特别是超新星光谱的观测使它声名大振。

为了提高观测效率和质量,中国天文学家在2.16米口径望远镜的基础上,开始设计建造一个专门用于拍摄光谱的光学望远镜。2008年建成,中国国家天文台以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名字为其命名。郭守敬望远镜至今仍是世界上光谱获取效率最高的望远镜。

我国天文学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几代人的艰辛奋斗!新中国首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开创了中国人命名小行星的先河。1980年,年近八旬的张钰哲登上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口,为中国首座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台选址。普及大众天文知识的第一人陈遵妫,一心想要打造一个超越西方的天象馆,为此,他极力主张用天文馆这个名字,有人问“‘天文馆’怎么译成英语呢?”他坚定地说“咱们先干起来,干好了,让他们作为中国的外来语再翻译过去吧!"国家天文台的基者程茂兰促成了2.16米望远镜的研制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骨干才……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新中国的天文学在“沉默的时光”里,就有这样一大批仰望星空而又脚踏实地“扎根”的人。

(摘编自齐千里《中国天眼:巡天遥看一千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社会文化和科学发展历史背景的影响下,中国科学家群体有着优于西方的独特责任、使命以及精神、价值观。

B.秉持科技向善,是中国科技界在科技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伦理主张中的基本立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C.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科学家精神的传播不应只是科学信息的传达和科学知识的分发,而应是全方位的文化渗透。

D.中国天文工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天文望远镜,在使用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的成效至今仍然领先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科学家精神真正成为科技界可践行的理想和可追随的旗帜,其传播才能做到以底线为原则,以榜样为引领。

B.由于几代天文科技工作者艰辛奋斗的积蓄,以及代际的传承和内部交流的扬弃,我国天文学事业得以不断发展。

C.只要达成推动科学文化建设的目标,科学家精神就可以实现体系化的科学文化传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

D.如果科学文化在普通公众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没有增强,那么中国科学家就难免还要处在一段“沉默的时光”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仁东带领科研团队建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参与国际科技治理的责任担当。

B.中国天文工作者为了实现建造2.16米口径望远镜的计划,先从建造60厘米的小型望远镜开始,这是弥合知行差距的体现。

C. 陈遵妫极力主张把想要打造的超越西方的天象馆命名为“天文馆”,彰显了勇于追赶、勇于超越、勇于创新的中国科学家精神。

D. 从国家天文台奠基者程茂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骨干人才可以看出,我国天文学界一直把育人这一科学家精神放在重要位置。

4.材料二在行文顺序及内容安排上有哪些特点?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说“要讲好科学家故事”,请你结合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讲述中国天文科学家故事。(4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事变)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

(有删改)

文本二: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

出来吧,你们! 

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

你们干什么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 

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 

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讲述赵老金一家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在战士牺牲后执著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展现了群众饱满热忱的抗战情绪。

B.孙犁善于使用细微动作去表现人物,如小菊“望着水发一会呆”可以看出她为战士的牺牲而伤心难过,但又矜持内敛的性格特征。

C.碑是小说标题,寓意丰富。它既指在河边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此次战斗的见证者和纪念者,也指八路军英雄,昭示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D. 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烘托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存处境。

7.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滹沱河是文本一的重要物象,结尾“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的是当地军民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

B.文本二中“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的“长在”有“生根”“坚定”之意,此处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战士们稳站水中专注战斗的英姿。

C. 两篇小说同为表现冀中抗日斗争的作品,《碑》表现出了一种凝重悲壮的艺术风格,它改变了孙犁以《荷花淀》为代表的清新明快的审美特征。

D.两篇小说均体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截取战争之外的寻常场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来表现军民鱼水情,语言朴素却不失美感。

8.“李连长”在文中出场次数不多,但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艺术效果。(6分)

9.《文心雕龙》中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强调文章贵有含蓄之美,文本一、二都体现了这个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东周与西周战,救西周。或为东周谓韩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兵而勿出,可以德东周,西周之宝可尽矣。”

(选自《战国策东周与西周战》)

(二)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齐明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不如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西周宝出,是我为楚、韩取宝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选自《战国策•东周与西周争》)

(三)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选自《战国策•东周欲为稻》)

(四)

温人之周,周不纳,问曰:“客耶?”对曰:“主人也。”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而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选自《战国策•温人之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

B.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

C.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

D.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另外四国为齐、楚、燕、秦。

B.案:本义是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文中是通假字,通“按”,指按兵不动。

C.二端:主要指两种主意、两种人物或事务的两个方面,文中指事务的两个方面。

D.《诗》:上古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约三百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周与西周作战,韩国打算救西周,但有人对韩王说如果韩国按兵不动,西周的的宝物可以全部拥有。

B.东周想种水稻,西周不放水,苏子对西周君说放水可以淹死东周的麦子,西周认为有理立即放了水。

C.魏国温城人去周,周人囚禁了他,他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化解了矛盾,成功被释放。

D.齐明、苏子、温人三人无论是在为国君出谋划策还是为自己据理力争方面,无不体现了智谋的魅力和说话的艺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

2)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

14.审读第(一)(二)则文段,简要概括东周要打西周时是怎样利用宝物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朝退书怀

韩偓【注】

鹤帔星冠羽客装,寝楼西畔坐书堂。

山禽养久知人唤,窗竹芟多漏月光。

粉壁不题新拙恶,小屏唯录古篇章。

孜孜莫患劳心力,富国安民理道长。

【注】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晚唐诗人,协助宰相崔胤平定宦官刘季述叛乱后,得到唐昭宗的器重,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典掌机要,本诗大概作于此时。晚唐时期,藩镇割据,皇权衰败,社会动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写诗人已脱了朝服,披鹤帔戴星冠,于寝楼西侧的书堂静坐,与诗题“朝退”相呼应。

B. 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鸟儿养在书房已久,似乎能听懂人的呼唤,与主人一呼一鸣,相互应和。

C. 第四句从视觉角度写窗外翠竹茂密,芟除一番才漏出缝隙,洒下月光,营造清幽恬静的意境。

D. 颈联写诗人厌恶自己的拙作,无意在粉壁上题写自己的新诗,而是抄录古代圣贤的文章。

16.学者霍松林先生认为韩偓的诗歌是“晚唐之正音”,请结合诗歌尾联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之口指出,为官者政令繁多表面上对百姓“”实际上“              ”。

2)《论语·里仁》中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

3是中国古老的拨弦乐器,代表着高雅的审美,是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意象,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年前,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随着一声槌响,世贸组织迎来中国这位新成员,中国在对外开放上进入了新的里程碑20年来,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4%,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____________到第二位……“入世今中国发展受益匪浅,中国经济的腾飞也、造福全世界。走过20年,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近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定在30%左右……今日之中国,以其自身____________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稳定器

东风浩荡,春潮澎湃。中国入世”2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多边主义始终是____________。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阴霾未散,世界经济复苏前路坎坷,更需世界各国重振多边贸易体系,在开放合作中____________。新起点上,中国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跻身   稳健   众望所归   同舟共济

B.跻身   稳步   人心所向   休戚与共

C.上升   稳健   人心所向   同舟共济

D.上升   稳步   众望所归   休戚与共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共享世界的发展机遇,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创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

B.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创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

C.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享世界的发展机遇,共创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

D.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共创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20年前,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的一声槌响,世贸组织迎来中国这位新成员,中国在对外开放上树起了新的“里程碑”。

B20年前,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随着一声槌响,中国这位新成员来到了世贸组织,中国在对外开放上树起了新的“里程碑”。

C20年前,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随着一声槌响,中国这位新成员来到了世贸组织,中国在对外开放上进入了新的“里程碑”。

D20年前,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的一声槌响,世贸组织迎来中国这位新成员,中国在对外开放上进入了新的“里程碑”。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食物是跨越地域文化的亲善大使。   ,但人们依然拥有跨越语言的纽带——食物,以及对美食文化共同的热爱。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能够发现法国蓝纹奶酪与绍兴发酵食物的共通之处,他们对故乡的食物怀有深厚情感,看到家人倾注满满爱意准备的饭菜,也都能体会其中的温暖。

每个人的舌尖就是一个故乡。作为创作者,   ,来向陌生的人展现那些陌生的地方,呈现当地人对故乡和食物的热爱。美食是世界的故乡,通过唤醒人们对食物的理解,人类依附其间的情感发生共鸣,美食纪录片就能在海外架起人与人沟通对话的桥梁。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片的一炮走红,缘于国家的鼓励支持,缘于观众日益多样的需求,缘于纪录片人的不断创新和深耕探索。   :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在“不变”与“变”之间如何保持平衡?在坚持自身创作理念与目标的同时如何求新求变?如何实现食物的美味、营养、审美等更多属性的视听觉呈现?

21.请在上文横线处分别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

——马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