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印象大红袍》—— 武夷山之旅(十)
标签:
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旋转观众席 |
分类: 旅游 |
观《印象大红袍》
—— 武夷山之旅(十)
《印象大红袍》剧场坐落在茶博园的西南角,滨临九曲溪与崇阳溪汇流之地,背倚风光绮丽的武夷山水,这里近仰大王峰,远眺玉女峰,为观赏山水实景演出的绝佳场所。
《印象大红袍》剧场坐落在风光绮丽的武夷山水间。周边的仿古建筑,白天景观,晚上大戏开演时就成了舞台。
《印象大红袍》的票价:普通席218元,贵宾席298,尊宾席688
《印象大红袍》的票价不便宜,但是据说,在旺季普通票价可以抬到300,甚至400。不过我们因在淡季来,虽然售票处仍卖218,但很多票贩子压在手中的票价会贬到100多。在电梯里碰到几个看过演出的人,告诉我们,快开演时去,可以买到便宜票。果然,我们花了168就买到了票。问及周围的观众,170、180、190、200不等。后来才知道,贵宾席和尊宾席都有茶喝。
白天在游览茶博园时,顺便熟悉了一下晚上将观看《印象大红袍》剧场的路程,同时游览了剧场外的景致,其实这些景致都是茶博园的组成部分。
剧场外沿溪旁空地上有一组雕塑群,每一雕塑都讲述一个与武夷茶相关的神话、传说,或典故。如:神鸟送奇种、仙女散花、罗汉获鸡冠、老伯得乌龙、老翁遇仙人……
每一座雕塑都有一个与武夷茶有关的传奇故事。
晚上六点多钟,我们来到《印象》剧场。远远地听到鼓声,近前看到十几个鼓手擂动着鼓槌,伴着节奏的鼓点好像在欢迎着自远方而来的观众们。
坐定后看眼前的舞台,好似曾看到的梯田般的茶园;后面的背景楼就是白天看到的剧场外景那座漂亮的楼。
四周黑洞洞的,隐隐的好似有一些微弱灯光的民房。据说这座位能转动,转到其他方向的舞台会是什么样的?我在想象着,却怎么也想象不出。
演出准时开始,全场灯光暗了下来。
进场前就看到“禁止摄影”的告示,所以开始没有好意思拿出相机。但演出一会儿,看到很多观众都在拍照,服务人员也没有制止,我也禁不住拿出了相机。
开场:好像是一群青年在一个胖乎乎的茶老板带领下表示对观众的欢迎。
灯光再次熄灭,依稀亮着背景的楼。正式演出就要开始了。
正当我们陶醉在仙境般的画面中,身下的椅子转动起来了。严格上说,是整个观众席逆时针方向转动起来了。转的很慢,不知不觉被那位也在行走的古代文人带进一座富丽堂皇的茶楼前。一群古装(应该是唐装)仕女在茶楼中、茶楼间轻歌曼舞。
这片竹林是“人工”的,每个演员扛着一根竹竿。
想起白天在剧场外推放的竹竿,还以为剧场正在建设中,原来这些竹竿是道具。
可能是获胜者吧,但不知为什么衣服变成黄颜色的了?
随着观众席的再次转动,随着演员们一声呐喊,大王峰在瞬间被色彩斑斓的灯光映射的通亮艳丽,演员们再一声呐喊,山脚下的溪水也被灯光瞬间照亮,观众们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这种视觉的冲击,这种美的感受是坐在电视机前,甚至在高档影院看大片时都是找不到的。只可惜,我这小照相机难于还原其真实的美境,
灯光下的大王峰,与我们好像是天上人间
“说书人”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天上与人间的爱情故事
与小船共游到大王峰脚下,水面划过一艘艘真的小船,观众的视线被转移,忘记了刚才的舞者。
旋转的坐席、画卷般不断变换的舞台,以及高科技的灯光、音响和道具,历史的、神话的、现实的;吟诗的、道白的、歌舞的,使我们感到不停的在时空中穿越。
刚刚在讲述一个“秀才饮茶中状元”的故事,灯光一变,就在原背景茶楼中又出现一手持“大红袍”的胖老板。
“采茶和制茶工艺”的演出,是由快节奏的音乐舞蹈表现的:演员们伴随着音乐,有节奏的翻转筛子与簸箕、舞动叶片。此时的观众席也如同走马灯似的跟着快速的旋转,我们就像游荡在一幅绵延万米长的画卷中。
70分钟的演出,在我们目不暇接,还来不及咀嚼的时候就接近尾声了。
演员们捧出香韵十足的大红袍茶走向观众席,我们用期盼的目光望着。
原来,这茶只给贵宾席和尊宾席的嘉宾,我们只能望着,就像在看一幕演出。贵宾席和尊宾席的茶肯定是不同的,毕竟票价摆着呢,前者298,后者688.。
演员谢幕
演出结束了,观众们还沉浸在那霓彩的画卷中。
70分钟《印象大红袍》要传递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想,其中的台词,应该是直接给大家的内容,但是谁能记住这些带有诗意,富于哲理的台词呢?大抵只记住了“坐下来,喝杯茶吧”这句反复出现的台词;若记性还好,还能记住“来吧,来到武夷茶博园,来饮一杯大红袍,来看一场印象大红袍!”
不过大家还是如潮水般涌向《印象》剧场,被那如诗如梦般的山水魅力,被那精湛的艺术构思和创意,被那虽然听腻了却想实际看一看的神话故事……亦或是被那能够旋转360°的观众席所吸引?因为,就算是所有的台词都忘记了,而坐在剧场中的感受,和对大红袍的“印象”不会忘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