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永乐禅寺 —— 武夷山之旅(五)
标签:
天心永乐禅寺大红袍武夷山 |
分类: 旅游 |
天心永乐禅寺
—— 武夷山之旅(五)
天心永乐禅寺处于武夷山大红袍景区附近。从大红袍景区出来,车站的调度告诉我们前面向左转上山就可以到永乐禅寺,并告诉我们走小路可以抄近道。可是我们没有发现那条小路,于是就顺着一条通往禅寺的上山公路走去。
在一转弯处发现一小岔道,迎面几个下山的游客指给我们上山的小路,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绕了一个挺大的胳膊肘弯。沿着小路虽然陡一些,但是近了不少。
虽然这条小路与公路比起来,要难行的多,但与“虎啸岩”和“天游峰”比起来,那就是小菜一碟儿了。大约十几分钟,登上一块坪地,之间其中矗立着一石柱雕。以前见过很多柱雕,大多是龙、虎、麒麟之类的。这个柱雕上的动物是什么,还真不知道,也许是一种图腾。
http://s4/mw690/002ccjZbty6EfpJQShdd3&690——
从这里上去几十级台阶,就看到了禅寺的围墙。
与其他禅寺不同,没有看到禅寺的大门(后来才知道,我们没有从禅寺的正面进入),大雄宝殿前面好像是一片工地,可能是正在建设之中吧。
来武夷山之前的备课中,虽然也知道大红袍景区附近有个禅寺,但是计划中只是将其作为大红袍观后的挂脚一将,再加上自助游,没有导游指引,所以对于这个很值得一看的禅寺没有做好准备,以致很多景致及重要的历史文化背景都没有见到。匆匆的拍了一些照片就原路返回了。
斋堂:如果是在饭时,还可以吃到斋饭。到不是想多吃多占,只是可惜没有体验到。
回来后,查阅了一些资料,大致了解了天心永乐禅寺的历史背景,作为附页,供网友们出游时参考。
附:天心永乐禅寺与大红袍(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天心永乐禅寺位于天心峰的峰麓。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是武夷山现存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中华佛教八大名寺之一。初建时。因该刹地处武夷山风景区的中心,故称“山心庵”。明嘉靖七年(1579),道士韩洞虚曾一度易其名为“天心庵”。清康熙年间,国师章堂岩铁华上人的弟子果因予以重光,寺庙耸立于武夷山之枢极,纵览、总领三十六峰中的寺观庙宇,遂改为“天心永乐禅寺”。隋唐以来,全国寺院的收入除了靠香火和少量的施与,主要靠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天心永乐禅寺由于偏居山隅,周边崖悬壑深,终年云雾缭绕,种植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茶叶成为天心寺的主要收入。
清乾隆年间寺庙逐渐废圮。
清末光绪二十六年,福州鼓山涌泉寺名僧德容至武夷山任住持,重修鼎新。再度辉煌。寺庙沿中轴线建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法堂、库房、斋堂、禅堂、客堂、香客楼等建筑。至民国36年,该寺先后传了七堂大戒,。殿宇基本保留至今。
旧殿沿用古时的木楼,历时百千年,随处可见沧桑的痕迹,主要用于寺庙僧人和俗家弟子研习佛法、学禅、念佛之用,设有地藏厅、四大天王佛像、弥勒佛、送子观音殿、和藏经阁。近几年寺庙为解决安全隐患,大肆修缮,秉承“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寺庙的僧人到处化缘收集旧料、旧砖。
文革期间,天心永乐禅寺遭受严重的破坏,文物几乎被洗劫一空,庙宇长期被占为民居。1989年12月禅寺第三度修葺重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为之题写寺名。1990年开始,居民逐渐迁出,至1992年全部搬迁。同年8月,由厦门南普陀方丈妙湛法师捐赠的缅甸汉白玉千手观音像开光。
1993年天心永乐禅寺新建山门一座,其山门和我们日常所见的山门不同,建造于山脚,由四根阿育王柱为梁构建的石雕门楼,进入山门便是荒无人家的深山,山路迂回曲折,沿途细流潺潺,清澈见底。
1993年4月,由美国居士捐赠的玉佛举行了开光仪式,并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山北景区的旅游热点。
1994年10月,各方集资60万元,在永乐禅寺前、天心公路第一弯旁建放生潭。同时利用天然岩石,依崖而凿“弥勒大佛”岩雕。该大佛为全身立体坐像,高19米,宽13米。是当今全国弥勒佛雕塑中最大的岩雕之一。佛像背倚一块峻峭岩石,石上刻一“佛”字,落款为“康熙御笔”,系撷取康熙墨迹而镌成。由于弥勒佛岩雕矗立于半山腰,徒步行走需历时三小时方能爬至山顶,见到天心永乐禅寺。
“弥勒大佛”岩雕,后面“佛”字落款为“康熙御笔”,系撷取康熙墨迹而镌成。
路边的一个岩壁上“心即是佛”的摩崖石刻,即原天心永乐禅寺主持妙湛法师手书。
1998年10月,新建的大雄宝殿建成,为仿宋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安坐三尊铜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妙相庄严慈祥,香火鼎盛。
关于“大红袍”的种种传说,最为可信和有据可查的是与天心永乐禅寺相关的内容:
天心永乐禅寺,是大红袍传说的起源地,明初,福建籍举子雷镒进京赶考,因中暑而昏厥于路旁,为天心寺采茶僧人所救,并以浓茶入药治病。雷镒高中后立即回天心寺报答救命之恩,方丈再三推辞说:“救你施主之命的并非老衲,而是天心禅茶,你就报答这些茶树吧。”于是,雷镒脱下状元袍披在茶树上,并三磕九拜以表感恩。从此“大红袍”的故事不径而走,传遍了大江南北。
明朝大将胡潆来到武夷山,被天心禅茶所沉醉,亲眼目睹了茶僧制茶全过程,聆听了举子报恩“大红袍”的故事。回京时,胡潆把天心禅茶进贡给皇上。明成祖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正名。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
至今,天心永乐禅寺里还完好地保存着两块圣旨碑和一对石龙,见证着这一段“茶以寺名、寺以茶荣”的历史。“大红袍”由此无可替代地成了武夷茶的代名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