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阿拉德市—阿拉德古城—马穆谢特古城—阿夫达特古城—拉蒙地坑营地—密支佩拉蒙帐篷旅馆
香料之路,耶和华之家与基督信仰
清早醒来筑梦马萨达,我仿佛临风伫立在山岩城堡之巅,去拥抱死海一轮磅礴的日出……
再次醒来,天已大亮。Villa旅馆是一家很惬意的家庭旅馆,花开烂漫,环境舒适,可惜我们没时间停留,又得走了。今天我们要去往以色列南部的内盖夫荒漠地,探访神秘的香料之路遗迹和体验以色列人热衷的荒漠野营,路途遥远。
上路,我们先在阿拉德市郊的一家大型超市采购了食品和水,以备南行荒漠的路餐之需,而后便疾驰一路奔目的地而去,司驾的队友十分辛苦。
阿拉德古城
再次赴约阿拉德古城,那被当地人奉为“耶和华之家”的千年遗址。
阿拉德古城在阿拉德西郊,建在高原的一座小山上,海拔640米,视野开阔。考古发掘这里有远自公元前2650年的迦南人生活遗址和犹太古城,历史十分悠久。进入城中,我发现这里是这方土地的中心制高点,离天最近,这或许是古人侍奉神的最佳之地吧,因此认定这为“耶和华之家”。而考古也认为城内的石柱是人们向耶和华致敬所立。
古城山下有不少村落,一处沙漠农田正在喷灌,绿色生机盎然。
马穆谢特古城
驶往“香料之路”最大古城--马穆谢特古城却颇费一番找寻,在当地人的指点下,十一点我们到达古城遗址的门口。
香料之路是公元前3世纪,中东纳巴泰人为东方(中国、印度)运送香料宝石的商队,在沙漠地修建了一个个古城驿站所连缀起来的商路。沧海桑田,香料之路早已成为了历史,香料之路上的古城、驿站等也都成了废墟,但发掘的遗址作为重要的人文史迹已于2005年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马穆谢特、阿夫达特便是以色列境内最重要的四个古城中的两座。
马穆谢特古城建于公元前100年,是以色列香料之路段最大的存活最久远的一座古城。古城的遗迹很多,最著名的是两座教堂遗址,一座为古罗马时代,一座为拜占庭时代,时间相隔竟长达500年。这两座辉煌的教堂遗址见证了香料之路基督信仰的传承与强大,让人崇敬。但是,我们并没有进入售票的古城,面对破败荒凉的废墟大家提不起兴趣,于是我们选择拍几张远景后撤离,驶上了下一个古城。
沿途的荒漠侵蚀地貌十分壮观,非常让我们震撼。

(上图由旅友老夫子拍摄)
阿夫达特古城
阿夫达特古城山下是一处休息站,麦当劳餐厅竟然开到了这里。我们在休息站路餐后,购票进入古城,车开到了山顶城址。
阿夫达特原是纳巴泰人的小定居点,随着香料之路的繁盛,这里逐渐兴建起堡垒和高塔,纳巴泰国王Rabbel
II去世后,王国被罗马人吞并。拜占庭时期,阿夫达特逐渐发展成一座大城市,修建自己的剧院、教堂、仓库、陶器作坊,拥有自己的蓄水工事并大力发展农业。可惜在公元七世纪,一场地震摧毁了这座城市,使其最终被遗弃在沙漠之中。游览而来,废墟寂寥,当年热闹的商队人语和骆驼铃声已难觅踪影,惟我们的脚步和影像回响时光。
拉蒙地坑,地质公园的营地景观
向下一站拉蒙地坑寻去,车过小镇密支佩拉蒙便盘下了拉蒙坑底。
据载,拉蒙地坑是内盖夫荒原的一个环形大峡谷,长38公里,宽6公里,深450-500米。这里是世界“侵蚀谷地”最大的一处水侵蚀地貌景观,拥有壮观的荒漠峭壁风景,也是以色列著名的户外徒步地。
在我们的想象里,拉蒙地坑是像重庆天坑那样的天坑之地。以至于我们到达坑底观光拍照间,还在继续寻找地坑。行去,导航把我们导向了沙石路,一路怀疑正打算掉头时,一辆越野车驶来。以色列人告诉我们,这里都是地坑,再往里走一点就是一处户外营地,于是我们索性驱车到营地一看。
建设的营地保障齐全,有不少以色列的家庭在此扎营。大家入营地参观,我却爬上一座小山头,俯瞰营地全景和地坑地貌,拍些镜头诠释这奇特的地质景观。
退出公路爬上地坑,我们返回到密支佩拉蒙小镇,大家停车在观光点观景拉蒙地坑的夕阳风景。撤离后我们开始奔小镇几公里外的沙漠帐篷旅馆而去,按计划集体入住沙漠营地帐篷,体验别样的野营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