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闽北的建瓯市吉阳镇,西连顺昌,北接建阳,虽为穷乡僻壤之边地,却藏悠久历史之人文。现代以来,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古建筑地理已毁坏殆尽,但乡俗人文却较好的传承了下来。每至春节,传统的年味依然隆重,而年味之首的农家美食尤为飘香,令人难忘。
藉春节返乡,点滴所见,陋镜以记,存念如下(图片由本博和众亲眷手机拍摄):
(一)大宴筵席举办场景
老家喜事大宴筵席需饮宴二至三天,亲朋好友举家而来,不亦乐乎。但筵席举办的工作量大,设有零饭、点心、主席、副席、专席、尾饭等餐数,主菜品十二道或十四道,纷繁复杂。大宴筵席氛围热烈,场面辅张,惟凭借众人相帮,组成体系,才能良好有序展开。这是一种古老的乡土饮宴文化传承,原汁原叶,保存良好,但也面临着渐渐被新生代淘汰的命运。
(二)节庆家制传统小吃
1、做糍粑
童年记忆中的糍粑是老家夏季“双抢”(抢收、抢播)后的庆典之品,是一种收获的盼望和喜悦,因此打制过程颇有讲究。现在少了这些仪式,糍粑也演变为日常大宴的固化佐食和点心,但制作工艺依然颇讲技艺,糯米的质量及浸蒸的火候、打制的掌控等,直接影响到糍粑的口感。还有芝麻甜豆粉的磨制,依然考究,过程蕴含着乡土舌尖文化的传承内涵。
2、浇粿皮
老家的乡土米制小吃自我记事以来就丰富多样,如豆浆粉、浇锅边、包粿贴、清明粿包、炸油饼、炒锅巴、爆蜂糕、蒸年糕等等等等,全是农家的巧手制造,带着母亲的味道,在食品匮乏的年代滋养童年,难以忘怀。其中的浇粿皮现在较少制作,今年的正月兄嫂家以浇锅边剩余的米浆浇粿皮,美食之间,挽回了我岁月深藏的不少记忆。
(三)游年祈福民俗文化
老家的婚礼接亲走街民俗曾经招摇热闹,现多已为车轮所代,这次正月恰偶遇一次,颇为亲切。农家的做寿庆诞喜宴民俗则发扬光大,排场隆重,但寿包寿糕的大量制作和分发,却有些浪费。乡土各式传统的民俗文化,在春节的老家总是若隐若现地存在于不同的村居之间,从来不曾断绝过。
游神祈福民俗文化在老家,则是改革开放后解禁的香火复燃,我的童年不曾见过。这是老民俗的隔代传承,这些年来成了老家最隆重的文化现象。今年的游神祈福走街仪式依然热闹,但接神的迎驾却少了些热烈响应,这或与老家的年景不是太好有关吧。
遗憾的是,村财的虚空,村民文化团体的春节表演今年因缺少经费没有举办,坐后台拉二胡的大哥便赋闲在家,怡孙取乐。
(四)团圆年节幸福之味
事农的老家,平常的日子青壮年都外出谋生去了,村成半空,惟藉年节到来,游子返乡,车水马龙,村才具有了热闹的乡土年味。那些翘首门外的风烛长辈,才有了幸福团圆的喜悦。这也包括了我的老母亲,耄耋之年,唯年节才能四世同堂,子孙绕膝,“家”才有了圆的完整,幸福才有了融融的体征。而节日散尽,每每离去,塞不下的满满年味暖暖亲情,饱含着倚门老母婆娑不舍的眼泪,让我不忍。就这样毅然决然的别去,无奈之中,游子的心里便也一路填满了悲伤的情愫,内心凄婉。

(上图由侄儿二郎传说制作)

老年的幸福莫过于亲情的陪伴,愿年节常有,长辈安康,做子女儿孙的常回家看看,时时把团圆的幸福多多携带回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