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帕多西亚,高原深处的遗世奇迹
格雷梅地区是卡帕多西亚高原的腹地和精华所在,整个卡帕多西亚山区都以独特的地质构造和特别的人文遗迹而享誉土耳其。
卡帕多西亚高原由远古火山喷发堆积形成,属火山凝灰岩地貌。由于这种岩石抗风化能力差,经长年风化和流水侵蚀,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石笋、断岩和岩洞,既有壁立千仞的峭壁,又有蜿蜒绵长的凹陷,更多则是像蘑菇、树桩、尖塔一样的石笋和石柱,构成了奇石林立的露天博物馆。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则利用这些天然柱石建室造屋,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石柱都拦腰掏空,描上彩绘,凿成住家,及至后来大批教堂、修道院等宗教场所在山岩洞穴中修建,形成了非常奇特的人居文化和丰富遗产。因此,卡帕多西亚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选为十大地球美景之一,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格雷梅国家公园及卡帕多西亚石窟群作为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根据攻略,我们在格雷梅逗留两日,除乘坐热气球外,我们还将驱车分别游览卡帕多西亚地区的奇特美景和人文遗迹,行程丰富而紧张。
从热气球场返回酒店早餐后,我们再一次出发,去寻访格雷梅国家公园的地面美景和遗世奇迹,行摄匆匆。
(一)
马基(Mazi)地下城
马基地下城是卡帕多西亚远古地下城的组成部分,这些地下城从地面往地下深达数十米,层层叠叠,纵横交错,里面的设施可谓应有尽有,房间、居室、礼拜堂、酿酒坊、牲畜圈、仓库等一应俱全,边缘还有一些隧道通向别的地下城。每个地下城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仅能居住几十人,有的可容纳上万人,其中深藏的谜团至今难解。
参观完马基地下城后我们回到代林库优(Derinkuyu),准备参观更为著名的卡伊马克勒(Kaymakli)地下城。但因排队的拥挤,我们决定就地午餐后先往别处游览,返回后再作安排。
(二)
伊赫拉热(Ihlara)峡谷
车抵达伊赫拉热峡谷,高原好像突然塌陷了一般。一谷绿地在陕谷中间蜿蜒伸展,一条小河深切开谷地流淌而去。
在气候极为干旱的卡帕多西亚高原,伊赫拉热峡谷横穿在一片植被繁茂的土地之上,被称作是卡帕多西亚的第一峡谷。峡谷全长12公里,Melendiz
Suyu溪流倘佯其间,鸟声婉转,流水淙淙。这里是拜占庭时期教徒信士最喜欢的隐修之地,留下了很多彩绘的石窟教堂。如今,这里已成为干旱高原人们的度假胜地和游客的徒步乐园,峡谷的小村,溪流上架起了一排排草木屋,供游客憩息品饮、读书闲聊。
我们驱车下到峡谷,并计划用一些时间体验峡谷徒步。一部分人在村中等候,我与队友数人则沿溪边的小道步入峡谷之中,向纵深走去。
峡谷没有什么震撼的景点,我们也没时间去寻访石窟遗迹,但峡谷两岸的峭壁和繁盛的草木,与岸上干旱的草原风貌,却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仰望蓝天,如果是秋天时节,这一域的金黄和独特地貌,却是美景无疑了。
在一片开阔的草地我们停下脚步,拍摄后返回村中。车载上我们驶向下一个景点。
(三)
Selime谷地
Selime谷地在伊赫拉热峡谷下游的开口处,是伊赫拉热峡谷的延伸部分。我们驱车赶去,从高处向下望,但见谷地的东岸,一条横亘的平顶山被河流拦腰截断,形成缺口塌陷。而塌陷的岩石断面,便有许多古洞穴人居。如今,脱离穴居的居民已在河西开阔地建起了现代村落,景观十分特别。
找到路口,我们下到谷地。没时间深入岩洞游览,我们便匆匆的远拍些照片后,转到山后寻角度观光石林。在村口,我们与骑驴出行的村民吚吚呀呀的交流合影后,看时间还够,便驱车重新回到代林库优。
(四)
卡伊马克勒(Kaymakli)地下城
卡伊马克勒地下城入口依然在排着长队,我们加入到其中。
卡伊马克勒地下城是卡帕多西亚最大的一座地下城,掘有八层深达40米,同时可容纳一万人居住,堪为奇迹。地下城最早由公元前的赫梯人开始挖掘,到公元2世纪第一批基督教徒为躲避罗马军队镇压逃难至此,发现隐秘的地下城市,便开始进一步发掘,扩大整个地下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形成完善的生活体系。
进入地下城参观仿佛进入地下迷宫,古代人的智慧令人啧啧称奇,而宗教生命的崇高则让人无限景仰。地下城很大,开放参观的只不过是一小部分,我们回到地面,开始驱车向来路上的乌奇萨要塞行去。


(上图为旅友皮皮拍摄)
(五)
乌奇萨(Uchisar)要塞
乌奇萨要塞是格雷梅公园地势最高、最为险峻的村落,扼守在格雷梅谷地的入口。这块平原上60多米高的突兀巨岩山体,和它周围数个圆锥型的巨岩石柱,被早期的定居者挖空建成穴居堡垒,并互相连接形成为庞大的要塞村落。远远望去,这些巨岩上满是密匝匝的洞口,如蜂巢一般,堪为奇观。
到达乌奇萨要塞已是落日时分,我们没有登上巨岩堡垒游览,而是在山脚下和必经的公路旁,眺望行摄,拍些景观,留下资料,便结束了一天的辛苦旅程,返回到格雷梅小镇洞穴酒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