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2014-07-17 20:10:10)
标签:

屏南县

康寿古道

龙井桥

康里村

旅游

分类: 11-15户外

    又是一个酷暑天,无处可逃,便寻着赴高海拔的山村消夏,随古道群山友一道往屏南穿越荒踪经年的古道--康寿古道。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康寿古道是屏南县通宁德市区古通道的一段,由屏南寿山乡白玉村至黛溪镇康里村。这曾是白玉村一带居民去往蕉城的唯一通道,随着解放后公路的开通,今天已完全荒没在山野中,被大多数人所遗忘。而偶尔能够被人们所记起的,是古道跨越金造溪上的龙井桥,这是一座被桥梁大师茅以升称为“东南第一险桥”的古廊桥,也是古道的最重要关隘,决定着古道的存亡。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本图为网络图片)


    今天我们寻踪而去,完成古道穿越,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参访龙井桥。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车抵达屏南县白玉村前的小山村时,已是十时半。此时高温炎暑的天气并没有因海拔的提升而减弱,烈日下,我们火火的上路,开始沿山道觅踪古道而去,攀登在山野之间,热浪滚滚,汗水涔涔。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龙井桥在金造溪下游峡谷的深深处,离白玉村并不算远,但落差却有些大。在县乡向导的引领下,我们翻越古道垭口长长地下行,才抵达到溪涧中的龙井桥。这里地势险峻,两岸悬崖峭壁,因古桥的飞跨,才串起了两山的村家。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龙井桥的桥面原离溪面高达19.5米,桥下溪流湍急,波涛汹涌,曾被作为我国东南十五险桥之一而载入《中国古桥梁技术史》,2000年因水库的修建而抬高了水位,现离水面仅为6.2米。该桥桥长27.5米,宽4.9米,单孔跨径22.2米,始建于宋朝,曾毁于清乾隆年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募捐重建,迄今已近200年的历史。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龙井桥现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因过于荒僻,功能丧失,保护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古桥终将如这条康寿古道一样,繁华或颓败,已互为唇齿,岁月相依。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我们终究是觅径古道穿越而来的,古桥只能作为一道风景留在了身后。跨过古桥后,穿越而去,隔岸的古道已更加荒落了,几无人踪。翻上垭口后,下行的一路,古道还是山道,已辨不出其中的真伪。而接着的迂回,崇山峻岭间的穿越,道路远比想象的难行和遥远,一些队员开始在烈日下出现中暑征兆。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本图为山友石头摄)

    时间早已越过了正午,山道、古道、荒道、农道,一段段走去,直到攀上油柰园后保存良好的康寿古道,迈着沉重的脚步继续登上古红豆杉树的地标,最后上到土地庙,才抵达到康里村公路,才陆续被接应的车辆送达到康里村。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本图为山友幸福客满摄)

    集结午餐的时候,时间已是两点半后了。村中的那一石泉水洗去了我们的疲惫,村长家的那一桶绿豆汤降解了我们的暑温,生态的乡土美食开始让大家口齿生香,品味满足。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穿越的辛苦和时间的不足,让餐后的我们不再安排徒步观光,而是就地参访康里村的古民居,感受深山人文的底蕴和传承,并体验高海拔山村的自然和凉爽,直至离去。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被四辆转运车长长地送到山下金造溪边的县道,我们才集结合影并换乘大巴返回榕城。一路上,伏夏的暑热和都市的尘霾再一次包裹了身体,无处可逃……

屏南康寿古道穿越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