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到金门旅游,我主要不是为了观光那里的风景名胜(我想金门也没有什么叫得响的风景名胜),而是想通过跨越那一条隔断的浅浅海峡,去感受大陆家门口另一种制度下同脉的生活状态,给制度处境中的自己一些思想启发。
就如同早年赴港澳商旅一样,心里的感受超越了目光的风景,好或不好都代表了那个时期的人生研判。现如今虽时过二十年,大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不会因之改变。走去,我更多的会从内心的世界观去看待事物,去认同人生生活的真理。
金门区别于港澳我心中是有数的,这区别主要便是县乡之域之与大都市的区别。但我更愿意去接近民生体制下的乡村生活状态。尽管旅游的时间只安排了一天,人文自然的观光体验少于购物的安排,但我也欣欣然的接受并走去。
金门以她的人文传承、战时遗存和基本保守的生活状态迎接了我们。我很欣慰。





历史是一面镜子,现状更是一面镜子。
(二)
这是单位妇女团队组织的一次旅行,为了这一趟旅行,她们准备了近一个月。4月6日,当终于要启程时,作为受邀代表,我是拖着孱弱的患病身体参加的。
6日晚乘动车抵达到厦门,厦门下了一场雨。7日凌晨五时起床时,那雨还在下着,这让我们有些沮丧,但餐后出行至厦门五通码头时,那雨停了。
码头里转道金门赴台湾旅游的游客不少。登船时间到时,我们顺利地办完了出关手续,登上了赴金门的渡轮。

渡轮驶离五通码头而去,迷雾笼罩下,海上一片苍茫,看不到舱外的风景。漂摇中,一些人沉入睡梦,一些人则开始晕船。一个半小时后,船抵达到金门水头码头,天空这时开始透亮起来,四野清澈。

入关,金门跃入我的眼帘。金门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岛而已,这与城市的厦门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就是这种区别,让我有跨入乡土的感动,恬谧让心安静了下来。


旅游车载着我们先到水头古厝群参观。那不是一个设定的旅游点,它就是一个生活的乡村,因为古厝保存得好,传统承继,便成了旅人的参观点。水头村很安宁,很干净,生态完整,没有任何营造,一切围绕着生活,这一点,后来在我们走过的沿途和参观点时,大抵也都如此。这是一种生活的理念,不浮不躁,恬淡安祥,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这方面区别与大陆。我也去过了很多的乡镇,这几年不少像个工场,拆拆建建,毁弃传承,无序脏乱。有些虽是整治过的,看似有序,但缺失理念的刻意营造,不伦不类,没有传统文化的连接基因,违反了自然和谐的生存道理,很令人遗憾。





有着闽南风格的水头村的村民很少,或出外从商去了,有些老房子已经失修,但院落不乱,却更显悠远。村子有很多战时的地下防空洞,但大都保存,留给了岁月。


游览金门,少不了游览战时的军事工事。作为前线,金门当年就是一个战场,这一点金门展示得一览无遗。那曾经的战机、坦克、大炮、战船,都完整地退役在岛的腹地周边,无声地向后人讲述着一段历史,凝重中却让人更加懂得热爱和平,其意义颇远。

第二站我们便是去参观金门著名的防御工事--翟山坑道。翟山坑道为全人工挖掘,深入海底,连通海湾,这算是当时金门的一个人工奇迹,军役的辛苦可想而知。它是一条武器军需运输的秘密通道,工程浩大,充满神秘。如今,这留给历史的神秘,已成为独特风景,并大方的撩开面纱,迎接游人,让人记住那段历史。



金门的县城是不起眼的,当旅游车经过时,若不是导游的提醒,我们一点也不知道已走在县城的街上了,因为那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乡镇街区而已。可见,当地政府并没有工于营造城市形象,他们更用心于民生。
当车载着我们往南山慈湖乡土餐厅午餐时,慈湖堤坝上,透过晴朗的天空,我们已隔海远远地望见了厦门的高楼大厦了。两岸之近,近在咫尺,不过人为阻隔耳。
金门的特产不少,早于大陆发展商品经济的小小金门品牌营销颇强。金门特产除著名的金门高梁酒外(已发展为金门的支柱产业),还有陈金福贡糖、马家手工面线、金合利钢刀、金门药草一条根等,导游一天中都一一带我们走过,花费了不少时间。商业旅游嘛,这已是家常便饭,我有思想准备,反正我随着团走,无购物的计划,但却希望收获更多的旅行心得,包括旅途的每个环节,因为那是我的心灵粮食,我是有所期待的。而我的那些女同事们不同,她们购物都十分积极,把导游都给乐坏了。不过,金门特产旅游店的现场制作或作坊展示,却有些传统手工业旅游的特点,是很能打动游客的,这种营销手法倒值得我们学习。还有就是那产品的质量保证,是作为品牌生命来维护的,很让人放心,这也让连食品药品安全都缺乏保障的我们汗颜。最后,感念于此,我也买了些身体需要的面线,便淡淡的来,淡淡的去,惟内心装下满满的收获,返回到厦门。这已是后话。


午餐后,导游领我们去参观双鲤湿地生态馆,并介绍金门的生态。双鲤湿地位于南山双鲤湖,而双鲤湖不过小小的类似两方池塘而已,但于海岛金门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了。生态馆就建在湖东南的一角,深入湖底。底层可隔窗观水下生物,并建有水下餐吧,颇具特色。双鲤湖北面,便是当年“解放”金门登岛战役的古宁头战场。生态馆的一张图片显示了北山村当年战前战后的毁损对比,从图中可看出当时战事的残烈。图片介绍没有揭示战争的敌我成败问题,只祈愿国家和平,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客观展示。历史在进步,政治纷争不应成为骨肉仇恨的现时延续,遗忘一些记忆,找回共同信仰,这确实是分据多年盼望统一的一个认识基础,可我们做好了吗?值得反思(我们的文化至今还在宣传不同价值观甚至仇隙,主观上缺乏求同存异的认识基础)。



参观中山纪念林是匆匆赶去的。纪念林公园是金门地区最大的森林游憩区,开放式的园区入口陈列着多架退役的战机、运输机,沿途林间也陈列着一些战时坦克、大炮等兵器,供人凭吊。我觉得挺好,与其毁了不着痕迹,不如留给公众留给岁月,警示千秋。



走进公园,我们的脚步是直冲着蒋经国先生纪念馆而去的,蒋先生在金门的业绩令金门人缅怀。导游给的时间太少了,我们匆匆的往返,虽没有什么记忆,但林间斑驳阳光的生动还是擦亮了我的内心。




莒光楼是金门的旅游标志,有“不到莒光楼,不算到金门”的说法。莒光楼位于金门县城东南角,在祖国的文化名楼中,它不过一无名小楼而已,但于金门岛,这样的人文遗迹已十分难得,因此,它是金门历史人文的首牌,旅游必看之景。只是,我们赶去,导游只给了大家留一张合影的时间,对莒光楼的了解,我根本是无知的,只好遗憾的离开,赶船去了。

拖着大袋小袋,结束旅游。当团队要返回了,我才发现,金门岛,我们不过仅仅走了西半岛之一角已。作为观光,在不了解金门岛另一半的情况下,就已走过的路,依我所感,目光的旅游确实没有什么亮眼的风景。但作为感悟旅行,用心走进这去体验另一种制度的人文生态,那却是会直观的提升你认识的,所以仍值得走一遭,甚至深入的环岛住一住。现在,两岸的物质生活水平已基本趋同甚至超越,但文化生活理念的差异还是明显的。这种差异的最大点在我看来,便是生活的价值观念不同。那被世界普遍接受的生存世界观,亦即民生普世价值,金门已经接受保守,台湾亦然,港澳早已如是,而我们呢?
四时半乘上了返航的客船,我们离别金门水头码头而去。从彼岸回到此岸,厦门城市的视线再一次进入到我的眼界:人流熙攘,霓虹纷繁,流转的生活从来不曾停歇过……


我们究竟缺失了什么,奔跑的身体让灵魂脱了窍,信仰丢失,落魄赶不上步伐?我们安静下来思考了么?
附记
4月8日,团队到厦门胡里山炮台景区和海滨转转,是附带安排的计划。厦门是美丽的,这无可置疑,但厦门于我们已经再熟不过了,没什么新鲜感,尤其是到景区这样的地方游览,从我的内心来讲,已经不知道是看景还是看人了,只觉得是融入到喧闹中去而已。胡里山炮台景区为旅游营造的“师夷大炮演放操演”表演,并不能在我的耳畔产生历史的回响,营房还是那个营房(清时兵营),大炮还是那门大炮(克虏伯大炮是现存最大的海岸炮,清代光绪年安放,至今仍完整保留在原址),当再一次触摸时,却已非从前。炮台山下的海滨,沙滩织梭着游人,美丽却不得安宁。飞架的栈桥,跨海岩而走,桥下的浪花轰击着岩石,游客的脚步摧毁了时间。


当心不能安静下来的时候,目光无法穿越历史和人性,就当消磨时光走过。
下午,团队乘动车返回福州。当回到家中,工作的任务接踵而至,我患病的身体似乎开始透支了……
二0一二年四月二十九日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