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部片一定打不过《美队3》,但它对于中国电影,价值连城

(2016-05-12 23:00:52)
标签:

杂谈



所长
的话
踏入五月,影院里将陆续上映多部进口片,《美国队长3》、《分歧者3》、《愤怒的小鸟》大电影……华语片倒是有几部文艺电影穿插其中,《百鸟朝凤》就是其中之一,它将会在本周末上映。从商业角度看,它的关注度远不如同期公映的《美国队长3》,但作为吴天明导演的遗作,它依然会引起部分影迷和文艺青年的兴趣。
《百鸟朝凤》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它在此时公映会带来怎样的启示?所长请来好基友、知名影评人木卫二来解读一二。哦,木卫二最近出了本书,叫《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感兴趣的小伙伴找来看看呗^_^

文:木卫二(资深影评人)

很惭愧。
 
作为一个以写电影评论为生的人,我对吴天明导演,包括第五代之前的很多中国电影,并没有做太多钻研,因而,对于《百鸟朝凤》这样一部在电影圈被公认、尊称为第五代“教父”的吴天明导演遗作,只能做一些我相对个人的直觉评述。

在吴天明导演身上,他代表了当下电影产业逐渐逝去的、值得纪念与反思的电影传统,尊重电影的本真,尊重电影的匠心以及尊重电影对于人的表达。
无论是人与人的交集交情,还是在以艺术风格进行代际划分的本土电影制作,这种传统一再被破坏,被遗弃,人为操作,朝令夕改,最终导致现今在观众、电影院和电影创作等环节,丢掉了一脉相承的人文情怀和艺术品质。电影不再被敬畏,电影人不再尊重电影艺术本身,甚至忙于搞电影的人,完全无暇看好电影了。好电影,大概是指好卖的电影。
早年,吴天明与李安合照

作为吴天明导演遗作的《百鸟朝凤》,它不只是一部推延了两年才上映的电影。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部经典,真挚,又饱含社会责任感和传统文化热情的电影,保有经典电影的叙事逻辑,沉稳厚重,珍稀罕见。


而反观当下中国电影界,忙于发明 IP ,网大和微电影之类的新名词,似乎一旦拥有了类似的自主产权前沿概念,奔票房数字去的胆子,就会大上了许多。

正因如此,《百鸟朝凤》此番上映,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吴天明在其职业生涯里,除却自身创作了诸多在当时屡创观影人次纪录的作品之外,尤为令人尊敬的一点是,他还推出和发掘了当时中国电影的诸多未来新生力量,包括时下已然堪称业界翘楚的第五代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等。《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电影生涯的最后绝唱,虽未必会有时下动辄五亿十亿的超高票房,但,它饱含了中国电影最为重要的工艺传统及文化坚守
吴天明(中)与张艺谋、巩俐

电影讲述一个低调朴实的老艺人,他是黄土地上代代相传的唢呐匠,还有一曲很少被吹奏、只有在德高望重老一辈白事上才能听闻的《百鸟朝凤》。
我对唢呐与中国电影的记忆,恰好有来自于黄土地的《黄土地》,还有海峡对岸的《戏梦人生》。布袋戏的音乐一起,必然会有唢呐,喧闹异常。虽然相去天南地北,但是它们都印证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精神想象。一部分留在了黄土地,一部分南下,迁徙离散,漂洋过海,最后在台湾落地生根。

《百鸟朝凤》与正本清源无关,它又一次续写了吴天明在《变脸》等电影的主题:传统艺术何去何从
 
天鸣的名字,旁白的存在,都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自我反思。即便有人继承了衣钵,又该如何面对新时代的诱惑冲击。

这个无果的沉重话题,电影片尾略显开放的结局,也同样给与观众此番的反思。吴天明用电影提出了这个重大议题,问题如何得到关照及解决,需要今天的电影人和电影观众的共同努力。

实际上,传统经典的影像记忆并没有那么遥远。在《百鸟朝凤》的小孩戏份身上,你可能会联想到杨瑾导演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唢呐演出和铜管乐团打对台时,有如走西口的《美姐》。源自黄土地的原乡故事,即便审美趣味不同,却总会传达相似的、根植于这块土地的风俗人情和艺术理念。《百鸟朝凤》的原著故事发生在贵州,电影里把它搬到了黄河边的黄土地——那也是吴天明最熟悉的一块土地。

面对这类返璞归真的情节剧,中国观众完全不需要动用理性经验,只需凭借感性去投入观看。为小孩吸水而笑,听原生的乡土粗口,因乐器悲鸣而震惊,乃至思慕故去的亲人。如果参照世人对唢呐这款乐器的印象,《百鸟朝凤》必然是属于劳苦大众的底层故事,百鸟齐鸣,与大自然同乐。唢呐高亢,穿透力强,红白喜事都吹得开,唢呐匠东奔西走,也有江湖气。这种写普通人平凡事不起眼技艺的片子,更是吴天明发自肺腑的忧心关注。
电影在二十分钟左右,才吹起唢呐。四十分钟进入《百鸟朝凤》主打的白事,最后以黄河岸上不能没有唢呐做结,循序渐进,达到鸣放情感的高潮。

《百鸟朝凤》也略有遗憾。故事收场依然是带有着部分悲剧性色彩的,毕竟时下的经济浪潮对传统技艺的冲击并非吴老爷子个体能轻易抵挡。数字电影时代的突飞猛进,也导致影片呈现的影像质感略显明艳。尤其是与吴天明导演修复版本的《人生》相比,少了胶片拍摄所特有的影像质感。美术置景上,《百鸟朝凤》与真实的时代变迁也小有差距。

反过来,那或许也正说明,中国的变化速度,是何等之快。这不仅导致传统艺术的难以生存,甚至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也因为这些遗憾,《百鸟朝凤》才更像一部古朴但却坚守的经典电影。他们经受了时代的考验,更加不会被时代所遗忘。它的瑕疵,更加能够彰显整部电影的光芒。

编辑  伍洁敏  编辑助理  林菁菁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我们
「影视圈研究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