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局发文票务网站调查,票房收益方股票跳水……《叶问3》“票房造假”闹大了!

(2016-03-08 11:20:40)
标签:

杂谈

这两天,正在热映的电影《叶问3》因票房数据呈现异常遭受非议。从自媒体公众号到微博个人用户,不少人都提出质疑该片存在买票房、数据造假等行为,并贴出不少异常的场次、票价和非常规的票房走向等截图。涉嫌影城不止一家,更有媒体分析报道认为背后涉及的资本运作方关系复杂。
电影局昨晚在《中国电影报》新媒体平台针对电影市场乱象表态,表示会对虚假排场及票房注水的票房现象高度关注和进行严肃排查。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朋友圈亦转发文章并表态:“电影发展局面来之不易,必须加倍珍惜。”
3月7日晚间,电影局向美团猫眼、百度糯米电影、格瓦拉生活网、微影时代等第三方售票网站发文件,要求提供与《叶问3》各发行方进行票务合作所签订的合同,正式展开调查了!

Step1
“票房造假”疑云继续发酵
《叶问3》“票房造假”疑云昨天继续在网络上发酵。在众多的网友“举报”截图中,武汉光谷的中影国际影城(天河店)因203元看一场《叶问3》午夜场的“非常规”票价惹人注目。该影院的市场经理金喆先后发出两则声明,撇清并无与电影《叶问3》片方合作买票房一事,而是为了赢得第三方平台微票的合作补贴。

但微票方面于3月7日正式发出声明,表示于第一时间于声明主体作良好沟通,并进行自查,表明该事件与微票儿平台无关。

金喆亦发出第二则声明,为个人撰写的关于《叶问3》无效场排期的声明中对微票儿的不实言论诚恳道歉,并表示与微票的合作中并无原声明中的所述条款。
就在7日晚23:30,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发文,披露了“造假”的更多内幕。有兴趣的可自行前往查看!
“发完《叶问3》之后,我得赶紧离开这个地方,太可怕了!”
“我现在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电影,还是在帮一群放高利贷的人洗钱。”
这些感慨,来自快鹿集团《叶问3》的内部人士。3月7日,娱乐资本论辗转与多位快鹿集团内部人士取得联系,处于风暴中心的他们,正在接受自己内心的拷问。
“如果说之前的‘票补’,还需要消费者参与,但这次,他们想买多少票房,直接拿钱砸,简单粗暴。”前述人士告诉娱乐资本论:“我想把电影当成我的事业来做,现在快鹿的很多做法,已经背离了我的职业理想。”

Step2
总局约谈《叶问3》负责人
南都记者于3月7日下午致电负责电影市场秩序专项治理的全国专项治理办公室(注: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于2016年1月12日发布的《关于开展电影市场秩序专项治理活动实施方案》,办公室成员单位包括发行放映协会、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院、总局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等)。负责接听的办公人员透露,“专治办”对电影市场不正当行为都会采取一些办法,闹得沸沸扬扬的《叶问3》票房问题,专治办方面也有关注并讨论如何处理的问题。

而据新浪娱乐晚间报道,电影局已在7日上午约谈《叶问3》主要负责人,表示将严肃处理此事。

Step3
总局发文第三方票务平台
总局表态要严肃处理。7日晚22:00左右,南都记者就在网络社交平台看到了电影局发给电子商务售票机构的通知,内文明确提到请对应机构“于3月8日17点前提供您单位与《叶问3》各发行方(不限于大银幕公司)进行票务合作所签署的合同”。

影响
关联上市公司股价大跌
根据猫眼电影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22:30,《叶问3》上映4天票房合共5.2亿元。单从数字看,表现还不错。不过,随着电影局的介入调查,买票房的负面消息越演愈烈,与《叶问3》相关的资本市场运作也似乎有了连锁反应。

此前有报道分析,早在《叶问3》上映之前,电影背后的最大投资方快鹿集团旗下两家公司——a股的神开股份和港股的十方控股先后认购了《叶问3》的票房收益权,合计投入1.6亿元,保底目标为10亿元。其中该电影的制片人施建祥为十方控股的董事局主席。

与《叶问3》相关的港股十方控股、a股神开股份今日有跌幅,前者尤为明显,急挫17.5%。神开股份虽然小跌,但是有金融从业者分析认为:“上证股市有一千多只股票,九百多只股票都是红的,只有七十多只是绿的。说明今天股市还是相对强势,但是(神开)绿了,估计是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叶问3》是一个正面消息的话,那这只股票最近走势应该回比较好,但它表现出来的并没有那么好,应该是昨天的信息有一定影响。
(十方控股昨日暴涨,今日跳水)

(神开今天在大盘一片大好的形势下飘绿)


《叶问3》幕后投资方与融资担保机构单位众多,关系也十分复杂。这张来源《中国经营报》的关系图谱,很多人都看晕了。(影视君觉得,外行且懒得细究的筒子只需要知道,《叶问3》的话题和票房成绩关乎利润更大的资本市场的表现就好了。)
多说几句
“买票房”这种举动,其实在这两年的电影市场也是时有发生的。而且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跟影院和院线买“非黄金场次的票”——那些早午夜场,并要求排片达到一定比例才能有补贴。有不愿具名的院线朋友就很直白地说,“从影院盈利的角度看,非黄金场次本来也卖不出票去,去何乐而不为?”

又比如倘若片方够财大气粗只为冲个好看的票房数,人家甚至可以跟影院签订 “包厅协议”——每个厅估算一个月的平均产出,比如产出90万,那就出钱包下大半个月,每天自己买20张票保证有人进场,然后假设这个厅这个月放了片方家的片子进帐100万,那多余的10万就不归影院了。”

猫腻的手法多多。所以总局今年1月开始开展整治活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编辑  刘卫华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我们
「南都影视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