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欲海回狂》总劝(共二则,一法一戒)
(2011-03-18 06:02:12)
标签:
卷一法戒录杂谈 |
分类: 《欲海回狂》 |
盖闻:业海茫茫,难断无如色欲;尘寰扰扰,易犯唯有邪淫。拔山盖世之英雄,坐此亡身丧国;绣口锦心之才士,因兹败节堕名。今昔同揆,贤愚共辙。况乃嚣风日炽,古道沦亡,轻狂小子,固耽红粉之场;慧业文人,亦效青衫之湿[1]。言窒欲而欲念愈滋,听戒淫而淫机倍旺。遇娇姿于道左,目注千翻;逢丽色于闺帘,肠回百折。总是心为形役,识被情牵。残容俗妪,偶然簪草、簪花,随作西施之想;陋质村鬟,设或带香、带麝,顿忘东妇[2]之形。岂知天地难容,神人震怒。或毁他节行,而妻女酬偿;或污彼声名,而子孙受报。绝嗣之坟墓,无非刻薄狂生;妓女之祖宗,尽是贪花浪子。当富则玉楼削籍,应贵则金榜除名。笞杖徒流大辟,生遭五等之诛;地狱、饿鬼、畜生,没受三途之罪。从前恩爱,到此成空;昔日雄心,而今何在?普劝青年烈士、黄卷[3]名流,发觉悟之心,破色魔之障。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纵对如玉如花之貌,皆存若姊若母之心。未犯淫邪者,宜防失足;曾行恶事者,务劝回头。更祈展转流通,迭相化导,必使在在齐归觉路,人人共出迷津。若视劝戒为迂谈,请观冒公之后报;倘以风流为佳话,再鉴金氏之前车。[4]
【注解】:冒公系冒襄(公元1611—1693年)明末清初文学家,字辟疆,别号巢民,如皋人。1627-1642年间,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父起宗,明副使。(金氏系金圣叹)。
【今释】:淫欲的问题相当大,自古以来人们谈这个问题,都很谨慎,好象谈淫欲存有一定的危险,而它的危险并不在于淫欲是难以启齿。反之,我们看到圣人都谈这个问题,显示这个问题真的是太大了。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为什么不说「小欲存焉」而说「大欲存焉」?因为小欲影响的层次小,你告诉别人小的坏习惯要改,在社会大众的价值观上,容易接受;但要说人要放弃三餐,放弃男女欲望的追求,恐怕很难让人接受。这就是谈淫欲的危险之处,它容易令社会大众产生误解。所以孔子的话很有智能,他老人家并没有对「饮食男女」这件事作出价值判断,既没有说它善,也没有说它恶,只是说「存焉」。今日我们要理解孔老夫子的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果真理解了,人生的问题就去了大半,就是因为理解不了,所以圣人要从头教起,绕了一大圈子,然后告诉你「存天理,去人欲」,渐渐地把「存」的东西往上提升,让我们知道在人这个层次之上,还有另外一个比较高明的层次,祂叫做「天」,而祂所具备的条件和人确实是有不同的。这样的说法有些人还是不能接受,所以我们就拿告子的话来说:「食色性也。」这就比较容易为人所接受,但我们千万不要解错了,这个「性」指「习性」,不是讲「本性」。自古以来儒家并不直接谈「本性」,而是告诉我们「习性」,因为在一般人的经验范围里,「本性」是难以言说的。既然这个名词是超经验的,以圣人的智能,他不会直接告诉你「本性」是什么,说也说不清楚,他选择告诉你什么是「习性」,遮除或是离开「习性」之后,「本性」自然就显了!就像我们欣赏中国的水墨画,画中的月亮怎么被呈现出来?把其它地方遮掉,月亮的轮廓自然浮现。
今天我们讲「本性」与「习性」,这两个名词不好懂,举例说,我们用镜子照脸,如果发现镜子脏了,我们会把它擦拭干净。镜子擦拭后以回复原来的光洁?那是因为光洁是镜子本有的,照的能力也是它本来具足的,所以擦拭镜子让它恢复干净,能够照脸,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我们看到镜子脏了,懂得去擦干净?因为我们需要镜子显现出它照的功能。所以古代圣人告诉我们,人都有一个光明的「本性」,在任何人身上都是平等具足的。「本性」既然所有人平等一如,应该每个人都有一样的禀赋才对,为什么还有贤愚不肖之别?区别就是「习性」使然,因为人的「习性」根深蒂固,看到有些人坏的不得了,很多人就怀疑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平等光明的「本性」,于是产生了许多的论辩,这时候很有正义感的孟夫子站出来,他让我们先不要在现象上去争辩「本性」存在与否,只要去想想「乍见孺子将入于井[5]」的景象,我们的感受如何?什么叫做「乍见」?就是不经意的、没有事先计划的瞥见,当我们走在路上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入井里,或者说将被车子撞了,我们所产生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孟夫子告诉我们,那个念头叫做「恻隐之心」,这个心没有人教,也不需要刻意培养,不管是中国人或外国人,这个心是每个人普遍都有的,然而它还不是「本性」,只是「本性」延伸出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开展,让人类社会有别于动物社会。
请注意前面讲的恻隐之心,是「乍见」后的第一个念头,然而在落到第二念时,人就会开始产生一些价值判断,要不要救这个孩子?别人会不会误会这孩子是我撞的?这个孩子的父母我认不认识?是不是仇家的孩子?这些念头就叫做「习性」。「本性」没有善恶,但「习性」就产生善恶、好丑等价值观的判断,圣人知道「习性」之间善恶的差别很大,所以广设教育来引导人往善的「习性」发展。为什么不往恶的「习性」去引导呢?因为善的「习性」虽然不是「本性」,但是它与「本性」比较接近,它可以帮助人提升正面的理智与情绪,因为这种正面的提升,让人得到更多快乐的回报,这种快乐延续的时间比较长久,副作用比较小,所以有人会说「为善最乐」、「助人为快乐之本」。想想我们喜欢人对我们傲慢无礼,还是谦虚恭敬呢?当孩子对我们礼貌地问候,恭敬地倒一杯水给我们,我们感觉快乐吗?何止是快乐,简直像吃了人蔘果,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通体舒畅,所以才知道孝顺是与「本性」相应的德行。然而饮食男女既然是「习性」,它到底与「本性」接近还是远离?圣人没有明说,但是从「大欲」的角度来看,确实应该格外谨慎,这两件事如果没有规范,没有不超过分寸的,超过了会怎么样?
饮食超过了,人没有不生病的,现代很多人罹患富贵病就是。男女超过了,一个人的精神事业,全部受到影响,家庭也可能因此就毁了,一个家毁了,带动的是对别人不好的淫欲示范,结果一群人就跟着在男女上超过了,而超过分寸的人越多,社会次序怎能不乱?这个影响力是非常恐怖的!所以安士先生才讲:「拔山盖世之英雄,坐此亡身丧国;绣口锦心之才士,因兹败节堕名。」这里要注意,饮食男女虽说是「人之大欲」,要人把它断了,显得不近人情;但是超过了分寸,哪怕是超出一点点,就会搞得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所以中国古代为什么宁可把这件事当成禁忌。你要开放很容易,可是谁来收拾开放后失控的后果呢?古代政治人物是为子孙负责,现代人做事有为子孙着想吗?古人要是都像我们想的那样迂腐,这个民族会延续几千年还没有灭亡吗?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才不会人云亦云。一般人之所以肆无忌惮地淫欲,都是因为对于事实迷惑,对于真相颠倒所致,然而事实真相是什么?先生讲:「绝嗣之坟墓,无非刻薄狂生;妓女之祖宗,尽是贪花浪子。当富则玉楼削籍,应贵则金榜除名。笞杖徒流大辟,生遭五等之诛;地狱、饿鬼、畜生,没受三途之罪。」这种恣意淫欲的「因」,所导致痛苦无边的「果」,其关联性,又有多少人相信呢?
为什么不相信?这个问题非常麻烦,我们看现代科学教育是普及了,却造成了当前人们对知识普遍存有一种偏见与傲慢。很多人不经思考,就把经验以外的事物看作是怪力乱神,毫不犹豫就批评它是迷信、是荒诞不经的无稽之谈。你问他凭什么这么认为,他会告诉你「想当然耳」!当年秦桧把岳飞杀掉,加的是什么罪名?那个罪叫做「莫须有」,我们现在都在犯这个毛病。大家普遍有一种误解,认为知识分子或大科学家们,大慨都把因果定律,或是神秘事物看作是反智的行为,这种偏见很可怕,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公元1564-1642年)为什么晚年被罗马教廷判终身监禁?其原因就是来自这种偏见;其实真正理解科学教育精神,或是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人,是不会单凭个人情感上的揣测,就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妄加否定,所谓「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我们知道人的生理限制有多大吗?有多少事物是人经验范围所不及的吗?例如我们认为「水」是湿性的,水可以解渴,而不慎掉入水中,可能因此惨遭溺毙;但对鱼来说,它看水的感受就等于我们看空气一样,没有人反对这个事实,因为大家都知道人和鱼的生理构造不同。再者,人的眼睛只能接收到波长范围介于400到800奈米(nm)的可见光,耳朵也只能听到相当窄小的音波区段,然而透过精密的仪器与各种通信设备,我们竟然可以将感知的范围扩大到红外光、紫外光、X射线、......等无远弗届[6]的区域。如果有人五百年前就发现这些科技理论,是不是会让反智的力量斥责为迷信?是不是也会让当时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嗤之以鼻,并视为无稽之谈呢?
知道人类的限制之后,我们应该以更谦虚的态度,接受自己经验所不及的事物,这样的学习态度才是可敬的。宇宙之大,人类以一己渺小的存在,绝对需要虚心来处世,虚心是先把过去的成见掏空,暂时接受自己经验以外的见闻。现在的科学家曾经报导,以高等数学的模式来计算,我们当前所居住的环境,确实存在十几度不同维次的空间系统。生存在高空间维次的生物,可以知道低度空间维次生物的生活状态;反之不可。想想我们这一个限制颇大的生理躯壳,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维次的束缚,让自己提升到另外一个境界吗?依照我们对儒佛经典最基本的认识,答案是肯定的。这些理论与方法,还是没有离开遮除「习性」和彰显「本性」的范畴。儒佛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被允许的实证性,它没有空谈,更没有权威的色彩,只要配合个人的程度,依照经典所教导的原理、原则,如理如法修学,立刻就能感觉到不同。随着清净心的提升,得到一分清净,自然就产生一分境界上转变的受用。所以很多深密的义理并不是随便一句「迷信」可以抹煞的!这些年来,西方许多的科学家与心理学家,从事于有关因果现象与六道轮回的具体研究,也累积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报告,在云鹤教授所著《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一书中,曾经略举几个心理学家利用催眠(Hypnos)实验,证实前世与今生因果关联的报告;在外语资料中,相关类似的报告更不胜枚举。有的因此而发展出一些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治疗身心灵生病的患者,更多的实例可以参考Gina Cerminara博士在1950年所出版的《Many Mansions: The Edgar Cayce Story on Reincarnation》一书,该书描述了预言家爱德格凯西(Edgar Cayce)(公元1877-1945年)一生,为人解读前世今生的因果故事。
我们今天要研究古人的著作,尤其是像《欲海回狂》这样的书,就不能不对于中国传统儒、道、释三家的东西,有深刻的认识,否则不但看不懂这些著作,说老实话,十个当中就有九个半会产生误解,误把黄金当成糟粕。周安士先生是一代大儒,其在佛法上的成就,更是受到后世学佛大家一致高度的推崇,因此在其著作当中,揉合了圆满的儒佛思想自不待言,然而这样的作品确实与当代人的所学有一定的距离,当前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态度,才能学习到这本书的利益?套佛法上讲的修学程序,还是「信、解、行、证」四个次第。先生安排本书第一卷《法戒录》是用来起信的,其体例都是短篇历史的因果故事,为了取信读者,在每个故事前面,先生都把出处标注出来,许多故事散见于《二十五史》与当代读书人的笔记。这里又出现麻烦了,很多人看了一定会问,这些记载可靠吗?有这种疑问,是因为现代人较少涉猎古典文史,对于古人编撰史籍,或是纂述笔记的态度并不了解,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史学家与知识分子,对于著述的态度往往极为严谨,历代的太史公可以为了力保史实的完整,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这些人绝大多数具有相当深的社会教化使命,与极为崇高的治学修养。所以不要说是伪造史料,就是连一说句欺骗众生的妄语也是不屑为之,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肯定的。因此抱着相信佛绝不妄语、相信古仁人君子绝不会昧着良心欺骗众生,以这种态度阅读以下的因果故事,自然能够从中获得深切的利益。
最基本的利益就是了解正确因果定律的观念,并从中体悟改造命运的方法,把原本贫穷、痛苦、多病、早夭的命运,转变成富贵、快乐、健康、长寿的人生,这些不都是人时刻在追求的理想吗?想得到确实不难。我们要知道,一般人追求功名富贵、幸福美满,甚至追求不老、不病、不死,能不能求得到?如何求到?这其中有大秘密。我们要知道伟大的秘密,表面看来都相当平常,也因为它不起眼,所以很容易被一般人忽视。如果上面的利益在《欲海回狂》中求不到,那老实告诉读者,这本书就没有流通的价值;不但这些秘密在本书里都可以学到,而且可以圆满学到!也因为有这样的功能,所以这本书不但有流通的价值,更值得大力来推广。以下安士先生选了六十二则故事,有超过六十二个以上的老师,在教我们如何转变命运。第一卷以《法戒录》命名,自然是故事当中有足以效法,也有足以警诫的案例,德足以师法者固然可以称之为老师,但令人警惕的负面人物,也可以当作师。岂不闻《论语》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净公上人告诉我们,三人当中,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另一个是自己。无论足以效法或值得警惕者,都当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学习的障碍自然就减少了。在这一生当中,可以真正把自己的命运转变过来。
[1]白居易《琵琶行》诗中有‘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表示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同情。后借指对青楼女子的爱慕)。耽dan:沉溺。
[2]东妇,即‘东施效颦’中的东施,凡指丑女。Kui揆:准则、原则。寰huan。
[3]黄卷:指书籍。迭die交替、轮流。迂yu:迂腐,不切事理。
[4]补注: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论语点晴》:有戒则能御血气。无戒则被血气使。一部易经,三戒全收。(补注)是即贪嗔痴三毒也。自少。而壮。而老。一切时。皆当戒之。分举三时。以其易犯耳。语偏而意圆也。知三毒皆由血气所为。则知非本性所有。能悟性者戒之非难。性体虚空。何有于色。性量一如。何有于斗。性具万有。何事于得。是之谓顺性修戒。
“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韩非子·十过》
(明朝)王大契问莲池大师。弟子自看师戒杀文。遂持长斋。惟是色心炽盛。不能灭除。乞师方便教诲。使观欲乐。一如杀生之惨。答云。杀是苦事。故言惨易。欲是乐事。故言惨难。今为一喻。明明安毒药于恶食中。是杀之惨也。暗暗安毒药于美食中。是欲之惨也。智者思之。【网络】此注为我所加。
[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沐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乍zha:忽然,刚,起初。乍暖还寒。
[6]无远弗届:不管多远之处,没有不到的。《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