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有感
花了十天的时间,在上班的地铁上,学校的大课间中,睡前的台灯下,读完了朱勇老师主编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在微博上跟朱老师说好要写写自己的读后感,现在该交作业了。
说来惭愧,虽然我是北语对外汉语专业毕业,但是理论基础薄弱地很,加之中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毒太深,所以专业地去点评这本专业著作对我来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本书的“分析”部分真是专业得很!索性就写一下自己读这本书的感觉吧,因为对我这样一个感性的双鱼座来说,“感觉”中就带着自己的喜好和评价。
读《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以下简称《案例》),第一个感觉是“亲”。亲切于书中所分享的每一个案例,亲切于书中的很多作者。书中分享的很多案例,其实自己在之前的教学实践中都有过相同或者相似的经历,读着这些案例,再看看书中所提到的教师的解决方案,便有“心有戚戚焉”之感。比如《敏感问题?四两拨千斤》这篇,之前自己上课时也曾遇到韩国学生拿大兴安岭说事儿、美国学生拿西藏说事儿的情况。“坦诚面对,避免课上争辩,课下充分沟通”是自己一直遵循的一个原则。看过这篇案例,顿觉自己并不“孤独”。看到本书中很多作者的名字,就更感亲切。刘弘、苏磊鑫、戴翳老师是自己今年在北大对外汉语暑期研讨班的同学,还记得我们一起跟朱老师在北大餐厅吃饭畅谈的时候;蒋楠、张京京两位老师虽未曾谋面,却早已经在微博上“互动多时”,后者还是我爱人的师妹!看着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读着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心里很温暖。
读《案例》的第二个直接的感觉是“新”,可以说“案例分析”这种形式填补了国内此类著作的一个空白。记得当时我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就被“案例”二字所吸引,因为我一直是“案例教学”的忠实粉丝和实践者。这里容我啰嗦两句,之前因为工作的关系,自己做过新手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其中一门课便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串讲。汉语语法和语法教学一直是自己的一个不足,所以当初教这门课大多是战战兢兢,唯恐自己讲不好。不过几次课讲下来,学员反馈还不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课上用了“案例”这个利器——以自己课堂上积累的真实的学生出现的偏误,帮助学员去加深对这个语法点的理解。讲名词,有“我们班三十人”;讲情态动词,有“我明天不会上课”;讲比较句,有“我喜欢北京比上海很多”之类。这些来自课堂上的案例,都让教学变得真切而有效。《案例》这本书,可以说像是一本对外汉语教学的“大笔记本”,以案例
分析的形式真切而专业地全面地呈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新颖而独特。之前自己也度过一些类似的著作比如《汉语可以这样教》《如何教外国人学汉语》《对外汉语课堂技巧》等,这些书中也引用了很多知识点来辅助,然而鲜有案例这种形式,多少少了些“底气”和“地气”。
读《案例》的第三个真切的感受是“实”,在我看来,如同很多微博上的对外汉语的同行的评价,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接地气”。本书中所选的教学案例都是来自于一线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笔记,这是最真实、最有说服力、最接地气的素材。这些感性而直观的案例,紧跟着后面的专业而到位的理论分析,不仅形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更让一般性的纯理论教材相形见绌。书中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可懂输入”是基本功》一篇,看张京京老师的案例描述本身就让人受益匪浅,后边分析中提到的克拉申的理论又与该案例完美匹配。短短一篇,就如同一个“输入假说”的深入浅出的小课。这也让我想起自己考研那会儿,没有任何对外汉语教学经验,读刘珣老师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书中提到的很多理论,自己都是懵懵懂懂,硬硬地靠记忆加背诵才得以通过考试。转眼七年过去,再回头看刘老师这本书中的一些篇章,就有了“若有所思”之感,不觉得那么抽象与晦涩了。如今再读了朱老师的这本《案例》,就更有“若有所得”之感了。
读《案例》的第四个感觉是“妙”,老师们分享的案例妙,分析妙,思考题设置的也妙。这一点没法展开阐述,相信读过此书的老师都与我有同感。
我个人非常喜欢也推崇这本书,更钦佩书中作者们的分享精神、朱老师等编者的专业笔触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再我看来,无论有无教学经验,对外汉语人都可以从中受益良多。有经验的老师可以在收到启发之余借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手教师,这本书称得上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典范,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单以我们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同学来说,这本书如果细心研读的话,会是一本“宝藏”,他是案例的汇集,理论的阐述,智慧的分享,思考的启迪,甚至是志愿者考试的镜子——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明就告诉了读者海外课堂教学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朱老师告诉我欢迎“批评”这本书,不要客气,说真的,但是这本书中所体现的“用心”二字,就足以让任何一位读者肃然起敬。如果一定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我想提自己的两点小建议,供朱老师及编者参考。
一个是案例作者及案例的“广度”问题:《案例》这本书共八章,涵盖了语言要素教学、技能教学、课堂自主管理、课堂上的跨文化交际等不同层面,可以说已经非常有广度和代表性了(深度更毋庸置疑)。只是我留心看了一下,书中的35位教师,基本上还是以海外孔子学院和国内高校老师为主。我自己是北语出身,但是我觉得在国内教学机构中的教学经历让我受益也很大。所以我想,如果下次再版或者再出一本的话,是否可以在教师以及案例来源的“多元化”上再更进一步?比如这本书中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课堂教学”的案例,几乎没有一对一授课的案例。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其实“雪藏”着大量的优秀教师,而且机构的性质决定了他们的课堂设计要更要以学生为中心,更有针对性,更实用。再比如国际学校的教师、HSK专职教师、海外志愿者教师甚至是正在进行实践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同学,都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案例与心得,如果能吸引这些老师参与进来,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更加大放异彩。
一个是案例本身的一点点小小的瑕疵:看到《案例》这本书的说明,这些案例都节选于教师的教学笔记。这样做的好处是真实而接地气,但是不足之处是有时难免“没头没尾”。我读到书中的一些教学案例,都有些“突兀”的感觉,还有一些感觉“头重脚轻”。比如《“把”字句教学》一篇(对文章,不对这位教师),读完的感觉,其实该篇更多的是分享这位老师在组织课堂和设计游戏上的一些经历和心得,“把”字句只是在最后简单地提了一下。给我的感觉是有些“不过瘾”。当然这里面可能有这位老师自己的考虑,我仅举此例,说明问题。相比案例,每个案例后的教学分析倒是更逻辑分明一些。
以上就是自己读《案例》这本书的一点心得,有意思的是,就在写这篇文章的下午,我们德国使馆学校的中文教研组正好开会。会上一些老师提出了一些自己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竟然很多与书中的案例不谋而合!我“不失时机”地向各位老师推荐了这本书,嘿嘿。
除了感谢朱老师、编者以及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启发和收获之外,我还要特别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两个书中之外的收获。
一个是这本书启发也激励了自己整理案例,其实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多书中类似的教学案例,可惜的是自己没有系统地整理下来,看过本书之后,也有了“更加勤奋”的冲动和动力。对外汉语教学永无止境,唯有用心与勤奋才是王道。这其中,不断的积累、总结和反思,是成长的动力与途径。我想我会利用一些时间,整理和分享一些自己的教学案例,一则自我成长,二则对专业与行业能尽微薄之力。
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我自己一直很喜欢也醉心于视频形式为载体的多媒体辅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也尽七年之力制作了一个初步成体系的对外汉语多媒体素材库。我一直再考虑怎么能把这些心得和收获分享给更多的对外汉语人,也曾在微博上分享了很多这方面的案例,但总觉效果有限。读朱老师的书,启发了我:写一本《多媒体辅助对外汉语教学案例集锦——以影视素材为例》,这不就是这个愿望的最好归宿吗?
我有足够的信心和底气去努力实现这个愿望,如果真能实现,那真得感谢朱老师与《案例》这本书了,正所谓“所谓对外汉语所谓同道中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