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毫毛笔的制作方法及其特点
羊毫毛笔是毛笔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种,几乎占据了毛笔种类当中的半壁江山,很多书画人士都非常喜欢使用羊毫毛笔,但是如果有人要问羊毫茂笔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的制作方法和特点又是什么?我想能够真正回答出这个问题的人恐怕不是很多。本人从事毛笔制作已有二十多年,下面就结合自己在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羊毫毛笔的品种很多,但从制作来特点来讲,主要是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不同的制作风格,南派是以湖州善琏为代表的湖笔羊毫,制作的方法称为“对锋”。是用北方的衬垫方法制作,我们称其为“垫笔”,两种方法各有不同,(这里指的是纯羊毫毛笔的制作),我本先来说一下湖笔。
要想了解湖笔的制作方法,我们需要先了解以下几个问题,一,什么是“湖筆”。湖笔并非泛指所有南方的羊毫毛笔,而是用湖州地区(主要是以杭嘉湖平原)出产的羊毛,这里气候温润,地产丰足,山羊又多是家养,主要以桑叶,水花生叶为食,所出产的羊毛洁白、细嫩,锋头光润、亮泽,自古就有“湖颖”之称,而且还要使用一年生,没有交配过的羊,这样的羊毛,是制作毛笔得最佳材料,用这样的羊毛,再运用湖笔的制作方法所制作出来的毛笔,才可以称作为“湖笔”。二,什么是“锋”,锋在这里指的并不是毛的长短,而是指在毛的前端有一段纤细、光亮,呈半透明的一段,通常在几到二十毫米左右,我们把这一段叫做“锋”,笔工称之为“黑子”,越好的羊毛它的“锋”越长,也就越叫“长锋”。三,什么是分毫,分毫也叫挑毛,是湖笔制作的第一步,它会直接关系到湖笔的品质。一张羊皮上的毛如果按照部位、特点的不同能被分出十多个品种,我们可以简单把它们划分为三类,品质由低到高依次为爪锋、尖峰和光锋,在光锋中还可以分出粗光锋,细光锋和细嫩光锋,制作湖笔我们要选择品质在细光锋以上的羊毛。挑毛比是较复杂和专业的,它对笔工的要求是要做到“心明眼亮”,准确的区分手中的每一片羊毛。我们依然也可以简单的把它理解是一分材质二分锋,三分粗细四分精。一分就是要分出它的品质,这是初分,笔工一般并不进行这一分,而是要从二分开始,这里我们选择用嫩光锋。在同等品质的羊毛中,由于羊毛自身的特点,质量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先要挑出它是有锋还是无锋,在制作当中,要使用有“锋”的羊毛。在有锋的毛中再来分出它的粗和细,粗细不同的羊毛在制作中会有不同的用途。接下来,就要进行四分,而这一分,才是最精彩的一分。这一分说出来有些费解,即:同等长度的羊毛,它的锋长是不一样的,而同等锋长的羊毛,它的毛长也不相同,笔工就是要尽量将同等长度、而又同等锋长的羊毛分在一起。这里可以用香烟举一个例子,我们把烟的长度表示为毛长,用过滤嘴的长度表示为锋长。不同品牌的香烟它的烟长是不一样的,而它们的嘴儿长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将它们拆包、分乱、混在一起,然后再从中去挑出那些即是同等烟长而又同等嘴儿长的香烟,再放回到原来的盒子里,最后,能够放进同一只盒子里的香烟,应该就是同一个品牌的香烟,如果您能够完成这项工作,那么您就对我们分毫有了一个基本的理解了。湖笔的分毫是很精细的,品质愈高的湖笔,它的分毫就愈精细,要想制作出一支更高品质的湖笔,还需要再分出羊毛的弯直、扁圆及光泽度,这样才能达到它的要求。当您手中拿到一只精美的湖笔时,您是否能够想到这些呢?四,什么是齐毫:分揭出来的羊毛锋看似是齐的,但是这并不是制作毛笔所要求达到的齐度,就象是一叠纸,纸边并不是真的平齐,需要磕几下才能做到真正的平齐,然而羊毛细软,是不能磕齐的,这就需要我们来“齐毫”,这是毛笔制作中的一道工序。是湖笔质量的一部分。它需要有熟练和高超的技术,低品羊毛的质感有如棉线,而高品羊毛具有丝一般的质感,较难操作,对笔工来说,这道活,并不好干。具体的方法是:先把分揭好的羊毛拢成一堆儿,浸在水中湿透,用骨梳梳理成的毛坯,毛坯的要求是毛根平齐,再用骨梳顺根部梳出毛绒,注意不能挑脱,让毛绒依附在毛根上,这叫挎绒,再准备一块齐板,右手将齐板托住,左手握住毛坯的绒毛,将毛峰对准并放在齐板右侧的边沿,右手拇指按住毛尖,同时左手横向轻轻提拉,这样,毛坯中的毛针就会像“吐丝”一样依次、均匀的平铺在齐板上,形成毛片,这时毛片上的毛尖才是真正的齐,我们将这样齐好的毛片叫做”材子“,取下来放置一边,这一道工序就叫“齐毫”。
如果您了解了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进行湖笔得制作了,湖笔得制作是非常讲究的,从它的特点来说可以理解为双齐,即毫齐和锋齐,毫齐我们很好理解,就是指毛笔顶锋的毛要齐,而锋齐,则需要“对锋”。将一片齐好的“材子”按规定的尺寸用刀切齐,用作顶锋,再切一片材子作为二锋,顶峰与顶峰,顶风与二锋之间,需要对齐。“对锋”是湖笔非常独特的制作方法,它的制作方法和标准应该是“保密的”,湖笔的制作传承了千年,世世代代都是靠师傅徒弟言传身授,每一位成熟的师傅对于配锋的理解和把握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就是“手艺”是我们民族工业中的精华,是国粹。师傅用心血传给了我们手艺,是希望我们能用手、用心的来做好每一支毛笔,并不希望我们用嘴去“闲扯淡”,更不能用一些粗浅的文字在这里描述,这里保留一点秘密,一是对国粹的一种敬畏,二也是对“师傅”的一份尊重。一支制作精良的湖笔,如果没有师傅的真传,是做不到家的。制作湖笔,仅有头锋、二锋是不够的,还须要用副毫来做衬,羊毛是柔软的,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羊毫“锋”的部分是比较硬的,所以,湖笔的副毫同样也需要选择带锋的羊毛,用以加强一点毛笔的力度,配毫的多少则要根据毛笔的大小、长短而定,上品的湖笔是不太要求形状的,它注重的是“锋”的形态,所以,毛锋是散开的,一支这样的湖笔制作出来,在经过师傅们的精心修择,除去那些秃头,弯曲的杂毫,做到一锋明,二锋清,副毫净,根根洁白细润,晶莹剔透,称为“清锋亮顶”。正是:“玉女含娇浴新露,万丝轻垂谁与同”。又有谁能够比她更美呢?
我们再来说一下北方羊毫毛笔的制作,他是一北京为代表的制作方法,称之为“垫笔法”,它对于“锋”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注重的是形状、材质和力度的要求,可以理解为毫齐而锋不一定齐。大多数写字用的毛笔都是一个圆锥柱型,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形状是非常适合书写汉字的,但是羊毛原始的形状并非是这样的,它们有的是慢坡形,有的呈梭形,还有的是“平头”,然而所有的羊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它的“锋”与毛交界的地方会有一段明显凸起,就像是在羊毛前端长出的一个包,这个包有大有小,有长又短,笔工把它称之为“疙瘩”,要想把毛笔做成一个标准的圆锥柱形,这个“疙瘩”是很讨厌的,我们除不掉,它会在“疙瘩”的下面形成一个低凹,我们称之为“坑”,在制做的时候,就需要用另外一层毛(二锋)来放到这个“坑”的地方,把这个坑填实、垫平,而在垫平这个坑的同时,二层的毛又会留下另一个坑,我们就需要第三层毛把这个坑再垫平,使它能够达到我们所要求的形状,这样依次衬垫,也可以理解为,是用一个疙瘩去垫平、托住上一个疙瘩,利用疙瘩的自然形状来堵平这个坑,而这个时候,“锋”不一定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有时,我们就会把齐锋切成弧形或者是坡形来使用,目的就是要把笔形衬垫的很平顺。衬垫的层次和用量的多少要根据毛笔的长短和大小,这一道工序叫做“垫笔”,这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毛笔的所有性能、都要在这里体现,求笔工要有很好的技术和经验,熟知各种材料的形态和性能,做到“心知肚明”,合理的运用搭配,才能做好这项工作,没有几年的功夫,是“吃不透”的。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南北两种毛笔的制作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南方是以锋对锋而做,体现的是锋的特点,而北方是“疙瘩托着疙瘩”作,体现的是毛质和形状,两种毛笔在使用中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锋”纤细,光润,柔韧,持墨,聚锋且散开均匀,用锋书写出来的字凝重,温润,醇厚而丰腴,东汉蔡邕有云:“笔软则奇怪生焉”。要想写出这种特点鲜明而又韵味十足的字,可以选择湖笔长锋。北方毛笔则尖锐,毛细,结构严谨,它更适合于表现字的力度,线条粗细变化及在运笔时提按使转的灵动体现。柳公权贴:“毫细则点画不失”。有一句话叫做善书者不择笔,而这句话也应该是相对而言,其实,许多优秀的的书画家,他们对于选笔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仅一种风格的毛笔并不能完全表现出汉字书写的全部特点和神韵,而纵观我国汉字的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出,正是由于汉字书写风格的转变,引导和促进了毛笔制作风格的改变,而毛笔制作风格的改变,又更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汉字书写的风格与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时是相辅相成,紧密相依的。也使得我们的汉字书写艺术绚丽多姿,各显风采,这中间,毛笔是有功劳的。所以,选好一支毛笔,对于练习书法是很有帮助的。也愿我们的书画家们能够笔常健,墨,常香。
全国毛笔制作的地域广泛,厂家众多,各地的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各有特点,本文并不能代表毛笔制作的全部,只是把其中的某一种制作方法向大家做一介绍,仅供参考。本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会有一些纰漏和错误,希望各位师傅及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