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看孔子的教学艺术

(2015-09-05 20:22:40)
标签:

转载

http://s3/mw690/77199831tx6CGXyR8Hw42&69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少见的较为完整的篇章,这一片段围绕孔子问志展开,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四位弟子性格、才能各异,但在孔子的启发下都能畅所欲言,谈论自己的志向。

尽管只是一个场景,一个瞬间,孔子睿智、宽厚、大度、循循善诱的蔼然长者形象却跃然纸上。这堂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课,也让我们窥见了孔子为人称道的教学艺术。

一、民主宽松的氛围

上这堂课时孔子已经60岁了,此时的他历经颠沛流离仍矢志不移,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可谓学识渊博,洞明世事,已然到了“六十而耳顺”的境界。所以,当四个弟子围坐在他身边的时候,他便这样发问“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而或知尔,尔何如哉”?孔子亲切地对他们说,不要因为我年龄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就不敢说话了,平日里你们常说,没有人了解你们,现在倘有人想了解你们,那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孔子当时很受鲁国执政者的尊重,常有人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他们也知道他有很多贤能的弟子,想从中选拔人才,予以重用,孔子也经常向他们推荐。所以孔子这样问道。孔子当时已60岁了,子路51岁,曾皙39岁,冉有31岁,公西华只有18岁,可谓祖孙三代,年龄相差巨大,古代非常讲究长幼有序,所以孔子先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而且我们看到,孔子在让曾皙回答时,曾皙正在弹琴,“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上课,可以弹琴,可见孔子的课堂是很自由的,在杏树下,吹着风儿,听着美妙的琴音,畅谈治国安邦之道,该是何等美妙!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个很高明的老师,在这样轻松、民主的氛围里,这千古一课才得以流传下来。

这些年,听了不少特级教师的课,发现他们的课堂都有一个共同点,注重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场,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毫无顾虑地发表看法。比如听天津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的课,老师问学生怎么称呼他,学生开始还有些犹豫,在老师亲切的目光、随和的语言的鼓励下争相发言,答出多种称呼,拘谨感没有了,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李老师说,怎么称呼都可以,可能还有成百上千种。你的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想办法去改变它,就有新的收获。这样的开场,一下子燃起了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所以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都是自由、开放、灵动的。

二、循循善诱的启发

孔子打消了弟子的顾虑之后,接着发问,如果有人想要了解你们,重用你们,你们有什么打算?孔子的话真起作用,话音刚落,子路已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洋洋得意地大谈自己的治国之道,因为子路是个鲁莽、直率的人,而且年龄和老师最接近,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关系也最亲密,他回答完之后,那几个弟子就有些沉默了,所以孔子又和颜悦色地启发他们谈自己的看法。春风中吹来温厚、柔的声音, “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点,尔何如”,几位弟子再也没有了顾虑,相继发言,谈自己的治国理想。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创者,他主张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强调教师的启发要适时 ,适度。不要代替学生思考、学习,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真正促进其智力、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要越俎代庖,要让马儿跑,让羊儿在草地上自由地吃草。

三、恰如其分的评价

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但对子路的回答是“哂之”,并非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而是微讽“其言不让”,太鲁莽,一点都不谦虚。在孔子看来,“由也,千乘之国,可是治其赋也”。子路可以管理一个千乘之国的军事,但让百姓个个有礼仪修养,他做不到,所以“哂之”。对于冉求,他认为“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冉求有能力治理一个这样的小国,可他却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只能让百姓富足,而礼乐教化,却要等待君子来修明,在孔子看来,冉求完全有能力修明礼乐教化,所以他又太谦虚了,为他感到可惜。“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仪表堂堂,才华横溢的公西华,完全可以做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可他却说只能在一些祭祀、朝拜等仪式上做一个小主持人,所以也是大材小用了。

曾皙最后一个回答,好像他谈的并非什么治国安邦的理想,而是一幅熙熙乐乐的游春图,然而,孔子却说“吾与点也”,发出由衷的感喟。这又是为何?

那么孔子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呢?孔子曾谈到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老年人得到安抚,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得到关怀,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人人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曾皙所描绘的那幅惠风和畅的游春图不正是孔子这种理想境界的生动写照吗?所以,曾皙看似未谈治国之策,实际上他所描绘的是更雄伟的志向、更高远的境界。子路等人所描绘的只是一个方面,而曾皙所描绘的却是一个大同世界。且暗合孔子之意,所以孔子禁不住由衷地发出赞叹了。

作为一名老师,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的判断。在这一点上,孔子也十分高明,孔子认可每一个弟子,并对他们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没有赞许豪气冲天的子路,反而微微的一笑,略带讥讽的味道。对过于谦虚的冉求和公西华也未置可否,对不谈国事只谈春游的曾皙却由衷赞赏。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也要适度、恰当的对学生做出评价。对学生的不足,要委婉地指出,对学生的长处,要积极地认可。对学生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现在,提倡赏识教育,我们往往对学生的优点大加赞赏,对学生的问题有时却视而不见,这样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前几天,听了上海特级语文教师贾志敏老师的一堂课,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一些疏漏,他及时更正,而且说,不要不敢批评,该表扬表扬、该批评要批评,秉承客观的态度,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在这堂课上,孔子也给我们以这样的启发。

 

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后。曾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