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浅论李白诗歌的审美追求

(2014-08-19 15:55:08)
标签:

转载

浅论李白诗歌的审美追求

冯莹

[内容提要]本文对李白诗歌的审美追求作了粗浅的分析,认为李白诗歌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以诚相见的率真美;“惊风雨,泣鬼神”的崇高美。

[主题词]李白   诗歌    审美

 

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也是世界美学史上的美学大师之一。他的诗歌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绚丽瑰宝,而且也是世界美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

 

唐诗之盛,在一定意义上,是贵自然的文学观的胜利。前人于唐诗,多赞其自然真美。如胡应麟“唐人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①。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恐怕要算是最自然的诗人了。自然是李白文学观核心。他的诗歌创作纲领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②。“天然”有时又叫“天真”、“清真”,都是自然之意。这表现在内容方面,是直抒真情,不事矫伪;表现在形式方面,是自然天成,不假雕饰。

首先,李白的诗歌在理论和美学观上继承了庄子的未加雕饰的朴素美。

庄子认为美的生命力就在于自然:“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③。“朴素”即未经雕琢饰染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这也是前人所普遍认同的朴素之美。一切违背“天籁”精神和自然之性的“人为”的东西都是不美的。所以“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④。人为约束和匡正都是对本然之性的损伤和破坏。庄子还以一些寓言故事,如“东施效颦”⑤,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大家都觉得西施更加妩媚动人。东施也跟着学西施“捧心而颦”结果大家都吓跑了。其根本原因就是西施本来就长得美(即不加修饰的朴素美),她“病心而颦”也不是故作姿态(自然的美),所以大家都认为很美。而东施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故意装模作样,就只能更增其丑,看来令人作呕。又如“鲁侯养鸟”⑥鲁侯“以己养养鸟”违背了鸟的自然属性,因此鸟“三日而死”。

李白和庄子一样,反对雕琢,提倡“天然”、“天真”、“清真”他在诗中多次引用“东施效颦”的故事,来表达他的美学观点:

“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⑦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⑧。

他还反对“朴散”、“失真”,提倡要“天生”、自然: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词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⑨

“朴散不尚古,时讹皆失真”⑩

诗中所提出的“天生”、“天然”都是自然之意。“朴”即真,“真”也就是极其自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11。如若“朴散”,就会失真,也就是失去了自然。

在诗歌创作上,李白为了体现这一朴素美,就努力向古今的民歌学习,特别是向乐府民歌学习,因此,他的诗歌很有民歌的风味,再加上他尽量引口语入诗,就使诗更通俗易懂,清新流丽,仿佛脱口而出,一气呵成。随举数例:如《长干行》、《江夏行》等都颇具民歌风神。《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几乎全是山歌调子。另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此诗写的是月夜相思之情,但诗中既没有用典,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它只用朴素自然,明白晓畅的语言,写眼前之月以及由此而自然引发的乡愁。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又是丰富的;它在平淡自然之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绎的深长意味。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12。

其次,肯定和继承经雕饰而不露痕迹的自然朴真的美。

任何艺术都是经过雕饰的,诗人写诗更需要推敲、琢磨,只是高明的诗人鬼斧神工,雕而无痕罢了。

庄子虽然认为美是自然、朴真,但并不意味着他要取消人为艺术,只要雕饰得比较自然,符合天工,也可以算作朴素美。所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13。就表达了这层含义。又提出“以天合天” 14的说法,既虽以人工而不能露斧凿之痕,极其自然,好似自然形成一般。可见庄子不仅要天然之美,而且也重视自然朴真的艺术美。

所以继承庄子美学思想的李白对于修饰雕琢不露痕迹,达到自然效果的诗歌,也不是全盘否定的。相反的,他对于其中的一些诗歌还是极为欣赏的。李白虽极力批判六朝以来的浮靡淫艳、雕琢华丽的诗风,但他对二谢、江、鲍等人清新秀美、体格俊逸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如:

“梁有汤惠休,常从鲍照游。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麟”。15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16

“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17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18

由此可知,李白所谓“自从建安以来,绮丽不足珍”19(《古风》第一首)。只是针对六朝文学总的倾向而言的,他对其中符合清真自然之美的诗歌,不仅极为欣赏,而且还学习和继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说李白之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也就是指明了这种继承关系。

再次情景交融美

也许有人认为“情景交融”不属于自然美。但如果诗中所描之景与所抒之情妙合无垠,天衣无缝,景是适合表现此情,发生此情的景,情是契合于此景的情。难道说这样的诗没有自然美吗?谢榛曾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20。优秀的诗歌应是有情有景而且情融于景,景脉脉含情,情景交融。

李白的诗歌就达到了情思和形象相契的境界。所写作品含而不露余韵深远,尤其是他的绝句,更是神妙。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者,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体现了情景交融之美。李白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心情振奋、欢快,急切盼望与家人重聚,诗中无一字直接言情,但又无一字不在言情。诗人的情感都融化在景色中。头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借早上绚丽的景色,流露诗人在出发前的欢快之情。三、四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借舟行的疾速表现出诗人急切思归之情。第三句写猿声,猿声本来使人感到凄惋,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但此时由于诗人欢快、急切的心情,连猿声也被涂上欢快的色彩。所以王国维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不仅七绝如此,李白的五绝更是精妙。王世祯云:“五言绝句,李白体气高妙”。21以《玉阶怨》为例: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于元人箫士赟指出:“太白此篇,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意见言外。晦庵所谓圣人于诗者此欤”!22

还有李白所描写的山水景物诗,景物与他独特的情感多融为一体,不管是自天而落的黄河,依傍星斗的庐山,还是飞流万仞的瀑布,都融入了诗人狂放不羁、傲岸不群的鲜明个性。读来使人感到他那豪放的激情如喷溢的火山,回旋的狂飙,一泻千里,无所滞碍;语言清新流畅,甚至不拘格律,一切都统一于自然。

 

二、         以诚相见的率真美

 

率真即坦率真诚,善也。所谓的率真美,也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之美,是纯真不造作的自然美。

第一、人抒发的感情上来说,是相对于“假”而言的率真美。

诗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只有抒发真情实感,才会自然,才能感人。否则为文造作,只会使人感到别扭,使人生厌。因为“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23。富于“真”美的诗歌,应是诗人在感应事物时,自然流露而为情造文。

性情率真,是李白诗歌的一个特点。其诗云:“心和得天真,风俗犹太古”24。杜甫说李白“天真”: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25。皮日休说李白 “真放”:“负逸气者必有真放,以李翰林为真放焉”26。后世诗人都说李白诗歌是写真性情,表现了以诚感人的率真美。李白的诗歌就是以其率真的感情,潮水般的奔放气势激切动人。可以说,他的作品就是诗人爱憎情感的实录。诗人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情感流动奔突的轨迹,来构思、编织自己的作品。有时诗人感情纵横激荡,犹如山洪爆发,一发不可收拾,就使作品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有时,诗人触景生情,情思如小桥流水,绵绵不息,就使作品具有纯朴自然的风貌;悲时,长歌当哭;乐时,仰天大笑。尤其是他的乐府歌行,多是气贯长虹,直陈己见的。王世祯说:“太白以气为主27,此言甚为得之。长篇歌行如《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梁园吟》、《玉壶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诗,或叹世道艰险,或斥权奸当道,或佯狂以“嘲圣”,借酒以浇愁。他拔剑击柱,抽刀断水,大呼小叫,真歌真哭,痛快淋漓,发自至情,坦率直言,如对知己,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嬉笑怒骂,性情毕现,如见其人。他的作品是和读者以诚相见的;他的心是和读者相通的,总之,诗人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最真实的自己。

第二.从作的意象上来说,是相对于“幻”的率真美。

诗人写诗不能局限于对自然物象的描绘,而应该着力描绘想象所创造的美,即描绘意象的美。如果诗所描绘的意象是真的,我们应该肯定它有自然美。由于“意象”出自想象的虚构、意象的真实也就是虚构的真实,想象是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想象,一味地模山范水,就显得呆滞,不能给人以美感。相反,只要想象真实,虚构得符合情理,诗就意象透莹,富有趣味,充满生机。正如陆时雍所说:“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28

李白的不少诗就体现了这种味道,特别是在他的山水诗中,有一类是不拘于实境、飞驰艺术想象创出的山水诗境。这样的山水诗境多为雄奇的诗境,而这种雄奇的诗境又体现了李白豪放超逸的、率真的、自由天性。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描写山水的诗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百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三峰却立发欲摧,翠崖丹谷高开。白帝金精运云气,石做莲花云做。”此诗不仅运用夸张想象写出了黄河擘山喷流、一泻千里,即黄河不受阻约的撼地之威,而且也使诗人不受束缚和约制的自由天性得到了释放。

 

三、“惊风雨,泣鬼神”的崇高美

 

崇高是指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的一种美的形态。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和文论家对崇高美也有着深刻的认识。29“北门成问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后闻之急,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当时是对音乐中崇高美的较早记述。对于诗文,我国古代文论家很早就以“豪放”、“劲健”、“雄浑”等语来概括那种如“天风浪浪,海风苍苍”、“大风卷水,壮士拂剑”的艺术风格30,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体性”诸篇中曾以“刚”“柔”之分论文,清代姚鼐进一步对“阴柔”写“阳刚”两大类美学风格作了较详细的发现,他描述“得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岭,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鏐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31从姚鼐这一连串的比喻可知,所谓阳刚之美的美感特征是一种“震撼心灵的激动”,近于西方所谓崇高。

康德曾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体积的巨大;另一种是“力学的崇高”特点在于对象具有巨大的力量32。李白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就有这样的特征。

李白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形体巨大的形象,如上摩苍苍青天,下覆漫漫大地的大鹏3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蜀道34;势拔五岳,连天横卧,令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为之倾倒的天姥山3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36等。诗人还用夸张的手法,把一些日常可见的事物放大的令人惊骇,不可思议的程度,如雪花大如帆席37,白发竟长达三千丈38,草书字大如斗39

与此相联系,李白诗歌描绘了许多山崩海啸,斗转星回的雄伟壮阔的景象,其间充满了一种宏大的气势和力量。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40,”“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41,这是力的奔涌;“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喷气则六合生云,西毛则千里飞雪”42,“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43,“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44,这是力的奋发;”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45,”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46,这是力的搏斗。可以说,李白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激昂奋发,横扫一切阻碍力量的颂歌,它们是力的交响,力的礼赞。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歌具有自然美、率真美、崇高美的鲜明特点,但又都以自然美为其突出的共同特征,达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他以清新自然、豪放飘逸、雄奇壮丽的生花妙笔,艺术的再现了唐代社会、祖国山河、自己心灵的自然美,给后世人以美的享受,为后世人所景仰、赞颂。

 

 

 

注:

①《诗薮 .外编》卷六

②《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韦怀赠江夏太守良宰》

③《庄子.天道》)④《庄子.骈拇》⑤29《庄子.天运》

⑥《庄子.应帝王》⑦《古风》其三十五)⑧《玉壶吟》

⑨《草书歌行》⑩《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宗丞泚赠别》

1123《庄子.渔父)12《诗薮 .内编》卷六

13《庄子.山林》)14《庄子.达生》15《赠僧行融》

16《游敬亭寄崔侍御》17《送舍弟》

18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9《古风》第一首

20《四溟诗话》卷三

21《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

22王琦《李太白集注》24《赠清章明府姪聿》

25《寄李十二白二十韵》26《七爱诗序》

27《艺苑厄言》卷四28《诗镜》总论

30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31姚鼐《复鲁絜非书》,见郭邵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

32见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的《美学原理》第137页

3342《大鹏赋》34《蜀道难》35《梦游天姥吟留别》

36《望庐山瀑布》37《北风行》38《秋浦歌》

39《草书歌行》40《将进酒》41《公无渡河》

43《上李邕》44《横江词》45《天台晓望》

46《梁甫吟》

本文参考了李继信《论李白诗歌的自然美及其渊源》

孟二冬《论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

吴全兰《自然美,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审美理想》

杨铁原《李白诗歌崇高美与西方艺术崇高美的比较》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