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即墨姓氏祠堂楹联刍议

(2016-03-25 10:21:09)
标签:

转载

即墨姓氏祠堂楹联刍议

王成先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大殿的楹柱而得名,又称“柱联”。楹联是由两个工整的对偶语句构成的独立篇章,自古以来,以其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直抒胸臆,朗朗上口,受到人们的关注。楹联常见于大门两侧和厅堂的墙壁,而更多的则是张贴或镌刻在大厅的柱子上,其书法或正楷或行草,其数字或长或短,与建筑物融为一体,烘托气氛,可谓异彩纷呈,相得益彰,成为寄托人们情怀的载体。楹联不管古人撰写的,还是近人撰写的,都多出自名家贤士之手,又经屡世流传和历代提炼,其遣词组句典雅凝重,对仗工整,平仄相宜,内涵丰富,意味绵长。

 祠堂楹联就是用于宗祠的楹联。追本溯源,是人之本性;尊祖敬宗、颂扬祖德,乃是各姓氏族人的传统美德。在上下五千多年各姓氏族人的支派繁衍、迁徙过程中,先祖们涌现出的可歌可泣人物及事件,都作为家族的一种荣耀载入了谱牒文化,使后代子孙难以忘怀而世代颂扬。祠堂楹联是直接昭示这些先贤的美德和他们创造的丰功伟绩,传递优良家风及行为规范,鞭策后人奋进向上。有的通过对联这种形式,将姓氏发祥地、祖先居住地、名号、堂号、官位、勋绩等丰富的内涵反映出来,从而达到数典不忘祖之目的。所以祠堂楹联对于敦亲睦族,弘扬正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祠堂楹联按其悬挂的位置,又可以分为堂联、门联、祠联,其所要表达的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在用词连句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说来,堂联庄重、门联典雅、祠联凝重。但现在移风易俗已经是混而通用了。

 堂联 指厅堂上的对联,其作用是解释堂号。在中华大地,各姓氏族人同居一地发展繁衍,当他们以郡望为堂号时,就会有多个姓氏用的堂号名是相同的。所以每当看到堂号,就可知其源,但并不一定就知其姓,一般还要参照堂号下面的堂联释意,即可知其家族的姓氏源流和家族光辉。宗族祠堂一般为三进式厅堂,在中正堂的正上方,堂号作横批,堂联居左右。堂联的内容是陈述本家族郡望及颂扬历史上本姓显赫人物的丰功伟绩。

 门联 指张贴在祠堂大门或大门两边门柱上的对联。一般上联为本姓氏的发祥地望,下联为本家族显赫人物的崇高业绩,兼顾居所名号。两柱之间为意门,所以门联中还包括一些廊柱上的对联,其内容往往是换一个角度陈述祖先血脉源流和颂扬祖宗功德,更多的是阐释祖先的功名或道德文章,以启迪教育后人;亦有记述肇居地的风水形胜或人文雅事,这类楹联趣味隽永,字句并不固定,内容丰富多采,张贴也比较随意,在祠堂楹联中最具个性特色,令人流连忘返而回味无穷。

 祠联 指张贴在祖公堂神龛两侧的对联,其内容主要是铺陈本家族血脉源流及迁徙过程,连带赞颂先祖的光辉业绩,它是堂联的阐释、扩展和接续。

 即墨市谱牒研究会成立四年多来,已收藏158姓、1750多册族谱。笔者从中整理了部分姓氏族谱中记载的祠堂楹联。这些楹联直观彰显家族风范,表现出族人重传统、溯本源、崇宗族的精神。其中文化内涵非常丰富。颂扬先祖、怀念祖上的楹联,表现出子孙后代浓厚的崇祖敬宗观念;训诫子孙、劝勉族人的楹联,表现出家族重视伦理道德的风尚。今摘录部分楹联,与读者共飨之。

 即墨章嘉埠周氏的门联一:“青藜余泽,墨水旧家。”

 章嘉埠周氏,其祖周如砥为明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著有《青藜馆集》。其后裔迁居于即墨城之西南隅,于是便编了此联。

 即墨章嘉埠周氏的门联二:“东宫讲读遗经在,南粤循良审谱存。”

 章嘉埠周氏七世祖周燝有《南雄审谱》一书传世。“循良”指好官,“审谱”即审案纪要,即墨市博物馆存有手抄本。

 即墨章嘉埠周氏祠堂楹联:“诚心敬祖祖方能赐予福泽,蓄意自强强乃是立世根本。”

 即墨章嘉埠周氏“玉晖堂”祠堂楹联:“本支百世,俎豆千秋。”

 明万历朝武英大学士朱国桢赠周氏联:“当代儒宗,槐市流芳光鼎吕;克家良牧,棠荫集庆衍祺衮。”该联见周浩然日记.

 雄崖所周氏祠堂大门对联:“酬祖德报宗功,承先业启后昆。”

 雄崖所周氏祠堂大门内两边对联:“春祀秋赏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雄崖所周氏祠堂屋门对联:“九世勋名南北所,一堂贞孝甲申年。”

 雄崖所周氏族谱两边对联:“享于祖考永言孝思,宜尔子孙介以繁祉。”

 金口周家屯《周氏族谱》载:明初始祖于苏州周家桥从军,诰赠昭信校尉,广陵公。二世祖永乐二年钦除山东都司雄崖所百户侯,予世袭,遂著世籍,居雄崖所南门里街西。嘉靖中年,七世祖封调,分屯守候,自所城移至今里曰周家屯。清初,明勋卫旧族降编为民。迄今世胄犹绵,孙支益众。

 林戈庄杨氏祠堂楹联:“来秀水仕胶水卜居墨水,依灵山面崂山仰止泰山。”

 上联说其先祖籍贯为浙江秀水,于宋朝来胶水(今平度市)为官,后来定居于即墨县。下联说其在即墨的居住地系背依灵山,面向崂山的林戈庄。

 即墨江氏始祖祠堂楹联:“河南立祖代,济阳分支派。”

 这是清嘉庆年间,即墨知县欧阳大勋为其更书的对联。即墨江氏始祖祠堂原位于即墨县衙前十字街迤南,堂号为“世泽堂”。

 清康熙四年(1665)续修《即墨江氏族谱•序》中称:“吾族之在即墨,原分自江西。其上世传闻,或出于金溪,或以为始于贵溪,其源本无从稽也。”欧阳大勋称:“贵溪江氏,乃江革第三十八代孙江智自河南迁入者;金溪江氏,乃江革第三十九代孙江彬,自杉坑迁入者;孙枝虽别,祖本一也。”江氏六十世江玄,自济阳迁居临淄。到东汉初年,江氏七十一世江革于临淄出生。江革的后世子孙迁入贵溪与金溪,两者皆属济阳派。所以,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续修《即墨江氏族谱•序》中就说:“自济阳徙居于墨,盖亦有年。”金溪与贵溪江氏,皆属临淄派江革的后人。即墨地距临淄较近,即墨江氏自临淄迁入属情理之中。

 即墨江氏,自一世祖江荣世居东关。至六七世前后,由于人口增多,开始陆续向外分迁,分布到百余个村庄,包括今崂山区、城阳区、李沧区、胶州市、莱西市、海阳市等。其中,以江姓为主的村庄有潮海街道的江家西流村,龙山街道的西程哥庄、东山前、西山前,崂山区的江家土寨,城阳区的大周村,海阳市的江家村等。清代中后期,有一部分族人迫于生计“闯关东”,分布在今辽宁大连、金州、丹东,吉林德惠,黑龙江各地等。还有族人流往日本。

 鳌山卫王氏“敦睦堂”族谱联:“祖居麻城隶湖北,世袭鳌山衍胶东。”

 上联指:祖籍湖北麻城。下联指:世袭鳌山卫指挥使,子孙后代在胶东繁衍。

 即墨韩村支派王氏“继述堂”祠堂楹联:“一树千枝枝千叶,同宗万子子万孙。”

“继述堂”原位于韩村王氏祖茔东北侧,坐北朝南,正房三间,为王氏总祠。民国三年(1914)迁到长房长支所居的王家院,新建正房四间,祠堂落成,该联特聘清末翰林大学士、书法家、莱阳人王垿题写。

 韩村支派王家村王氏“孝思堂”祠堂大门联:“诗书家声旧,孝行世泽长。”门楣:“光宗耀祖”。侧门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正殿门联:“万世家风惟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直。”

 荣成市草埠王姓楹联:“斥山世系,东海人家。”

 宋末,王姓从荣成县斥山石王坟迁来此处安村,村旁有一大水湾,周围长满野草。古谓水边为埠,依此命名草埠。

 店集刘家河北刘氏祠堂楹联:“派分墨北,支派万年延墨水;源溯胶西,本源一脉溯金钱。”

 金钱,指金钱山。即今平度东南35里之峰山。康熙《平度州志.山川》记载:金钱山,在州东南三十五里。一名金泉山。道光《重修平度州志》援引《太平寰宇记》:胶水县金泉山,在县东南四十里。

 天津敦睦堂《聚馆刘氏家谱》“二十世源分即墨,五百年派沿沧江。”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修天津敦睦堂《聚馆刘氏家谱》记载:聚馆刘氏来自山东即墨(店集刘家河北),该族宗祠因有此对联。聚馆刘氏形成于明代,以刘洪为该族开基始祖。

 刘家河北刘氏尊刘邦为始祖,第五十五世刘万三,又名刘仕进,字连三,号儒贤,迁于山东即墨,为即墨刘家河北刘氏开基始祖。刘万三生三子:刘洪、刘汉、刘清。其中,刘汉一支留居即墨;刘清后裔居天津军粮城。刘洪于明永乐二年(1404)奉旨率领4个儿子和2个侄儿随驾北迁,落籍于直隶沧州东北乡聚馆,成为聚馆刘氏的开基始祖。

 即墨孙家庄头“报本堂”孙氏祠堂大门楹联:“历山基远,墨水流长。”

 据庄头“报本堂”《孙氏族谱》记载:“吾祖本贯济南历城县历山顶,始祖以广文仕即墨遂籍于斯,居远西河西孙家庄头。”

 即墨店集(客旅店)东里村和西演堤村李氏祠堂大门上楹联:“天津渊源,墨水流长。”

 店集东里村李氏来源有云南、天津、青州之不同说法,最早在即墨落脚地为今龙山街道之大村,而后布散各地。虽然东里村李氏创谱中无云南、青州之记载,可能因是“老影”或“吾家相传”之故,传承不详,但是“天津”、“大村”、“鳌角石”是肯定的。因此东里村和西演堤村李氏之家庙、祠堂大门上之对联相传至今,年年如是。

 城阳区惜福镇街道杨家村矫氏祠堂楹联:“乌撒卫来远溯源泉之水,狮子峰下近寻桑梓之村。”

 这是1860年院头《矫氏族谱》谱序中记载的道光甲午岁(1834)矫氏祠堂的对联。说的是城阳区惜福镇杨家村矫姓明初奉诏从云南乌撒卫迁居山东即墨东门外矫家村,后由东门外迁居院头,其后又有一支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从院头迁居矫家疃。矫家疃后更名杨家村。该村村前有华楼山、石牛山,村后有福字山,村东有点将台,村西有韩信瓦。矫家河后更名白沙河,是青岛天河。狮子峰是崂山著名十二景之一,可观看到“日出东海红似火”。

 即墨焦氏宗人的楹联:“源自焦国,望居中山。”

 据记载,古代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少数民族中有焦姓。其中发源于现在河南省境内的焦氏后来成了中山(今河北定县,一说河南登封县西南)、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以及冯翊(今陕西大荔县)等三处地方的望族。因此,焦氏宗祠曾以此楹联纪念自己祖先的出处。

 即墨七级泉庄胡氏宗祠两旁门柱上的楹联:“乌纱家乡万里远,流亭宗祖一脉传。”

 该联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流亭胡氏家族的发祥地和历史源流。

 流亭胡氏始祖胡仪,自明洪武初年由云南乌纱卫迁青州,后迁即墨,于永乐二年(1404)复迁即墨城南30里的流亭定居。

 流亭胡氏为耕读世家,七世胡文翠以庠生出任河南汝宁府西平县典史,十世胡峄阳以理学著称,生有异禀,不事功名,潜心著述,教书育人,事有先知。被当地民众誉为活神仙。

 即墨七级泉庄胡氏祠堂(峄阳仙居)大门楹联:“歉而不歉,乱而不乱,居之惟崂山最稳;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

 这是胡峄阳的好友、百福庵道长蒋青山为胡峄阳撰的一副对联,概括了先生的一生。

 车氏宗祠楹联:“望出京兆,姓启车区。”“鸿胪颂美,萤火映书。”“袭爵联绵,占星光祖德;聚萤照读,勤学有传承。”

 这几幅楹联说的是车区、车千秋、车胤的故事。

 即墨车家沟《车氏族谱》联:“贤言悟圣主,承鸿胪祖德;萤光照勤读,沿家学传统。”

 上联说的是汉丞相车千秋,谏贤言,悟圣主,鸿胪颂美;下联是说晋朝车胤萤照苦读,族人应弘扬优良传统。

 即墨车家沟车氏此次续修《车氏族谱》,经与海阳市郭城镇西古现村、迎驾山村、烟台市经济开发区北车家村车氏族人认真探讨,达成共识:车家沟与上述三村车氏均为富祖后裔。车家沟车氏宗祠1947年圮毁,北车家村车氏宗祠1949年后很长时间作为村委办公室,其门外的立柱楹联雕有:“乘舆登朝先相业,囊萤照读古儒风。”据此,足以证明崂山夏庄车氏、海阳行村车氏和上述三村车氏的族人,均为汉丞相车千秋祖苗裔。

 即墨温泉镇东温泉村丁氏祠堂楹联:“原本皆以藏马出,祖居墨邑汤泉地。”“原本皆以藏马出,繁衍赆傍汤泉居。”

 温泉原称汤上,也称汤泉。藏马,即今藏马县一带。指胶南琅琊丁氏(藏马丁氏诸城丁氏天台丁氏)。《丁氏姓谱》载:周太公姜氏裔。太公封于齐,生仲子伋,食邑于丁,以地为氏云。明初有丁普郎者,以军功从洪武,封于武昌,其子孙以荫食屯于淮之海州卫。永乐初,有祖自海而徙诸之藏马山,遂为巨族。……祖讳纯,号海滨先生,居东海琅邪台之北,地名“大村”,即藏马山西麓。又据《琅琊丁氏族谱》载:琅琊丁氏祖先丁兴元末时以铁枪归邻县凤阳人朱元璋从军有功被授官,长子丁贯世袭官职,次子丁推则早在其兄长丁贯世袭前就迁移到诸城东南藏马山南天台山下(今大村)定居了,一起来的还有其姑表兄弟徐、董二姓。他们先是在琅琊湾落脚,董姓擅渔,遂定居沿海一带,世世以捕渔为生;徐姓则定居徐家大村(海青)一带。后因丁推不适水性又移居藏马天台,立村为丁家大村,因名琅琊丁氏,由于定居于藏马山之南天台山东面,后人也称为藏马丁氏或天台丁氏,因此地属诸城县,又称诸城丁氏。

                   (该文载于《即墨谱牒》2015年第2期,总第九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