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古县衙今安然
(2012-11-05 21:27:12)
标签:
时光语录文化历史 |
分类: 桃花小筑 |
千载古县衙今安然
【引子】
《即墨赋》云:“千载古县衙今安然,名门故居彰显古城风流。”今日,我怀着无限膜拜的心情寻访了载负即墨大地悠久灿烂文化的即墨古县衙。原本是想藉其人文古风感受我墨城永不枯竭之浓郁文明底蕴。然而现实境况跟资料图片出入颇大,古城新貌,我只能在遗迹中依稀寻找她当年的风姿。
【引“经”据“典”】
《<</SPAN>解读即墨人文胜迹卷一>穿越时空的風景》记载:
即墨县衙
位于古城南门大街和城里大街交叉的十字街北(今中山街48号市博物馆院内)。初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现存县署为元末知县董守中修建,明代称公署,清代称衙署。
历经元、明、清,先后进行了10余次修葺和扩建,形成了拥有大堂、印堂、内宅、土地祠、狱神庙、粮房、监狱、幕厅、库房、房科、仓库、书房、客厅等17处房舍的建筑群,规模宏阔。现遗留的一至三堂县衙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属山东省境内仅存的原始三堂老县衙。
大堂(正堂)或称“公堂”,宽11米、长13.7米、高5米,设正门、后门、侧厅,内立四柱,大出檐,是县官审讯办理案件的场所。大堂前的立柱携刻施政楹联:“堂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头三尺法烈日严霜”。堂内正上方书有“明镜高悬”,两侧书有“清正廉洁”、“执法如山”的匾额。
正堂后为二堂,曾名“印堂”、“鸣琴”和“致远”,是议事办公和会客的地方。
二堂后为三堂,是县令与眷属的内宅寝室。
2006年12月,即墨县衙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即墨四大名胜古迹之一。
(注:以上内容段落,为方便阅读,微有调整)
《穿越时空的風景》/刘永辉编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1(书脉文库·柳泉文丛)
《即墨旅游解说词》中解说如下:
即墨古县衙
县衙,是中国封建社会县级最高行政长官——知县,对所辖全县行政职权的法定场所,也是县级官吏办理公务的地方,百姓正是从县衙的存在,感受到国家权力的威严和神圣。古人曰:“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是三者常相为用也。”可见县衙的重要所在,它是知县出治为政必不可少的立足之地。
古代县衙一般建于所治县的主要位置,以一条中轴线为主,建筑形式讲求对称,主要建筑有大门、大堂、二堂、三堂及其两厢的配房等。
县署衙门,大门一般分为三间,面宽一般为13-14米,进深一般6米左右,大门两边有八字砖墙向外前方延伸,俗称“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门东侧放一架喊冤大鼓,是让那些投诉无门的人击鼓鸣冤用的。大门是门子守护县衙,打更报时,监管进出官员的第一道防卫设备,大门的两旁一般书有楹联。
大门前一般有宣化坊一座,大多为砖瓦木质混合型,做工精细,制作美观大方,庄严朴实。宣化坊自明、清以来,主要是宣讲“圣谕”、乡约民规、彰善瘅惩恶之用。
宣化坊前一般建有照壁一道,上面绘有巨型兽一头,名曰“贪”。贪的形象似麒麟,四体生火,周围是宝,性情贪婪暴戾,大张血口欲吞日月。其作用是告诫一县之父母官,要爱民如子,不要贪婪残暴,坑害人民,当以此为戒。
进入此门一般有木制仪门三间,中间为石条路,又称为“甬”路。甬路一般在重大庆典活动及品级较高的官员进出时方可行走。
(注:以上内容有删减,段落有变动)
《即墨旅游解说词》/袁瑞先主编,即墨旅游局
【后记】
深秋的午后,我伫立在即墨老县衙面前,久久不肯离去。阵阵寒风袭来,思絮是前所未有的清醒。
不知何故,我竟然浅唱低吟起刘禹锡那一首金陵五题之一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杳然一去不复返了。物是人非易悲凉,沧海桑田感伤怀。
……
正如那诗中的“堂前燕“一般,正堂门前趴着一条懒洋洋的老黄狗,我在拍照之时,它竟然懒得抬头看我一眼,自顾自地做着它自己的梦。
是否千里的东风一梦湮灭了昔日的繁华?是否千里的东风一梦遥远了曾经的历史?
无论如何,即墨古县衙终究还是零星片段地存留下来了。她如同一位饱经风霜之后睿智洞明的老者,却也同时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迁。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五日夜,笔触沉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