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陋室铭

(2011-04-15 12:04:31)
标签:

陋室铭

杂谈

分类: 诗词曲赋

陋室铭

 

          刘禹锡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dú)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

  (2)水不在深,有则灵。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有灵性了 。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蔓延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来往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的古琴,阅览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旧宅。

  (9)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断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解】

  题目:选自《全唐文》。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1) 在:在于,动词。

  (2)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3) 灵:神奇,灵验,这里作动词,显现灵验。 

  (4) 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 惟:只。

  (6) 惟吾德馨:只是我(陋室主人)的品德而声名远播。德馨:品德高尚。馨,散布得远的香气,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明来拜访刘禹锡的人少。草色入帘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8) 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学识渊博的学者。鸿:通“洪”,大。儒:有学问的人。

  (9) 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13)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14)乱耳:使耳朵扰乱(使动用法)。乱:使……扰乱

  (15)案牍(dú):官府的公文。牍,①古代写字用的木简。②文件;书信。

  (16)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7)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19)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有灵气了。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而品德高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没有学问的人。(我住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身体劳累。(我的屋子就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只要住的人品德高尚)有什么简陋的呢?”

【写作特点】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的比兴。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出陋室,点明主旨。(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自己)

 

 

【作者简介】

刘禹锡

  《陋室铭》的作者,人们普遍认为该文为刘禹锡所著。

  

刘禹锡(772-842),河南洛阳人。字梦得,晚年自称‘庐山人’,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世称“刘宾客”、诗豪。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晚年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著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 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作品简介】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

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此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任和州刺史时所建。

 

 

 

 

                               ——摘自百度百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