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善若水(又一篇)

(2011-03-27 14:07:26)
标签:

上善若水

分类: 大道无形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

最好的东西是水。水滋养万物,无私奉献而不争,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它也去,所以水已经接近于道了。

水是粮食的粮食。

五谷杂粮缺少水就不能生长,人同时不能缺少水与五谷杂粮,水对人有双重之恩。它就是我们的本能写照。

水是稀的,软的,五色透明的,一句话,水性温柔。光线直来直往,水比光更体贴。一个人站在阳光下还会形成阴影,一个人泡在水里则全身都充满温柔的呵护。

阳光浴不及海水浴,海水浴不及清水浴。清水洗尘,清水出芙蓉,水让人清清爽爽。

水对人的日常生活是必须的,对人的精神生活更是必须。

老子主张“阴柔”,就是取象于水。

水是阴柔的,这种阴柔会聚集巨大能量。洪水也是阴柔的,但它同时也非常阳刚。

我们做事要懂得“以阴柔为阳刚”,就可以强壮如水,坚硬如水。

老子举例水的美德:一是滋养万物而无私心;二是别人不喜欢去的地方它也去。关于无私心的问题暂不评述,此处让我们来看水是怎样“处众人之所恶”的。

大地表面凹凸不平,凸处多风比较干净,凹处空气流通不畅,渐渐会聚集为草木腐朽的场所,时间一久就会弥漫令人窒息的气味。水从高处往下流,流经凸处,冲洗之;流经凹处,还是冲洗之。这样泥沙俱下一路过来冲走了所有的脏东西。因为水是流动的,所以它本身永远清洁。万物受其恩赐,也变得清洁。

 

 

流水过处,高低都被冲洗   

老子赞扬水有“处众人之所恶”的美德,意思是不择高低凸凹,一路流过,相当公平无私。

基督教之所以风行全球,就在于它“处众人之所恶”,如果能信“主”,一切“罪人”都能得到宽恕,这样就为它赢得了大量信徒。

“沙泥俱下、不择高低”是一切成大事者地共同特征,“水至清则无鱼”。

坚硬如水

水是坚硬的,因为它足以摧毁一切,因此老子指出人必须“上善若水”,意思是要学会像水一样,这样就能以水克水(前一个水指智慧,后一个水指世界)。老子说:“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说水“几于道”,意思是水像大道一样无所不成,无所不催。在《旧约圣经》里,上帝耶和华常用“火”的手段焚毁不义之城,而在中国上古时,天帝常用“水”的手段冲毁不义之国或不义之君的都城,如盘庚当初就是因为失德而被迫迁都,大禹治水也是个治德的过程。

水善利万物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就是说水是一切生命之源,给万物以利益。水就是《易经》八卦之一的“坎”卦。《易传·系辞下·说卦》云:“坎者,水也。”水之所以善利万物,是因为它本身就是流动的、运动的、功成不居的,所以能成全万物。耶稣对世人说:“我来是要成全你们。”耶稣功成不居,将一切荣耀归于上帝。耶稣如水,他是流动的,所以他必须死,以“消逝”的方式将世人带入“永恒”。所以他又必须复活,就像水冻成冰,冰又复活为水。

为天下溪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雄,为天下溪。”就是说通晓雌雄(阴阳)两道,就可以为天下的总汇,让一切流向“我”,一切资源为我享用。水是阴,但光凭“阴”还不能懂水、会水、用水,还必须懂阳。比如游泳,水是阴,人是阳。阳如阴中,阴把阳浮起来,这时人的感觉就像水一样,阴阳都是阴,人与水都是水,所以能自由游泳。

上善若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意思是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像水一样。主要是像水的流动,像水的涓流成河、百川归海,像水的目标清晰,往既定的方向流去。我们做事当如水,曲折而坚定地奔向前方。

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著名诗篇《茵梦湖岛》写道:

 

我将要动身去茵梦湖,

在那里建座小屋,用粘土和树篱;

种上九畦豆子,养一窝蜜蜂,

在林中独居,听蜂儿大声嗡嗡。

 

我将在那里享受宁静,宁静会慢慢降临。

降自晨曦的朦胧,降自蟋蟀的歌吟;

半夜里微光幽幽,中午时紫光熠熠,

黄昏时刻红雀的羽翼四处拍打。

 

我现在就要动身,因为日日夜夜总听见

那里的湖水轻轻拍打着湖岸。

每当我伫立在路旁,或在灰色的人行道上

 那声音总是在我的心灵深处震响。

叶芝是如此眷恋茵梦湖的湖水,据他的自传所述,叶芝向往湖畔独居的自然主义生活模式。

而水,在此就不仅是抽象的温柔,实实在在的茵梦湖水时时刻刻呵护着他,萦绕着他。

一颗干渴的心灵在水中得到重生。

叶芝对水的感情之深让人怦然心动,我进而联想到了考门夫人写的《荒漠甘泉》,联想到元稹的名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老子说:“上善若水。”其实意在引导人们回到自然母亲的怀抱,过着一种亲水的生活。让我们自己也做“水”。

 

 

                              ——出自《老子的处世绝学》/王少农著

                                清纱摘于2011-03-27  15:4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哲之思
后一篇:一辈子的孤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