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眼中的容若
(2011-03-16 02:21: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诗词曲赋 |
后人眼中的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l
“成容若君渡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着他。但谁知道,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词就波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蘼谢尽。”
l
有清代第一才女之称的顾太清收藏过容若选评的一个手抄本,爱不释手。她在一首诗里这样记录过自己的阅读感受:“但从旧典拈佳句,不向红尘觅解人。”顾太清似乎真切感受到了容若的孤独,并相信自己正是容若身后不多的解人之一。
l
容若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对前人诗词的寻章摘句与点评之中,他并不期望、也不认为世人会认同他的眼光,他只把这些摘选与笔记作为私人语境下的一种珍藏。
这许多年来,纳兰词始终是为我遮风避雨的另一个世界,是我心底最后退守的忠贞信仰,是让每一个与我相识或不相识的同类们得以远离现实的精神蜗居。
容若的选评后来并未流行,这似乎是一件大可怪异的事。大约一来是私人语境缺乏与大众心理的呼应;二来就是天才所注定要承受的曲高和寡吧?委婉敌不过简单直白,上乘意境敌不过格言口号。山越高,能登上的人就越少。
l
对于容若,我是佩服多于感动。那种在爱情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和勇气,从来不属于弱者。
l
我们眼睁睁看着容若的一生,仿佛是一个纯真的孩子,赤身露体地走在命运的丛林里。
终其一生,他都在实践孩子的艺术:放弃理智与逻辑,忽视人类社会道貌岸然的生存规则和价值观,听从感觉得蛊惑,让心灵成为指引。
要糖果和游戏,不要算计。
孩子并不多。在冷硬现实的猎杀下,孩子成了稀缺品。不要蔑视曾经幼稚的自己,就算对过去的天真无法欣赏,至少可以怀着凭吊的心情。
l
容若,初识你是因为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佳句。彼时,我便深深地爱上了你的诗,你的词,更有你那凄美的爱情。显贵的家世,却掩不住你满篇的哀感顽艳;行走于仕途,却不沾丝毫污浊;高贵的八旗子弟,却喜欢结交落魄文人;即使人流连于花柳繁都,心里始终惦念的是那份少年时的青梅之恋;风华正茂之时,却英年早逝
······
容若,可知道三百年来多少后人为你倾倒?
你是世间一切惆怅与忧郁的高贵的化身,你是一段永恒的凄美传奇!

加载中…